第A7版:身边事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6年05月28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社区老年协会组成了志愿队

为独居老人定制“服务套餐”

  志愿者上门看望方阿婆。

  □记者 王思勤 通讯员 毛一波 严裕成 文/摄

  

  “感谢上门服务的好心人,谢谢!”前天,一封感谢信被送到了马园社区。写信的是一位阿婆要感谢社区老年协会的志愿者。记者了解到,从去年开始,社区老年协会10多位成员组成了“我帮您”志愿队,每周都上门服务独居老人,他们自创的“星级”服务形式,更受到了众多居民的好评。

  阿婆两次托人送感谢信到社区

  送到社区的这封感谢信,加上落款也只有十多个字,字迹有些潦草,纸张也是皱巴巴的。但方杏翠阿婆为此“折腾”了很久。社工告诉记者,一个多月前,方阿婆已经托人送过一次感谢信了,那次的信,字迹更是潦草,只能大约看出“方”字和“谢”字。没想到,前天,她又再一次写了信托人送来。

  方阿婆今年80多岁,独居在柳汀街的家中,七八年前因事故落下了残疾,常年卧床,由一位60多岁的保姆照顾。去年,社区老年协会几位志愿者敲开了阿婆家的门,自此之后,他们每周上门一次,跟阿婆一聊就是1个多小时。

  “家里平时只有她和保姆两人,保姆是外地的,语言有些不通,交流很少。她又长期卧床,实在太寂寞了。”志愿者虞阿姨对记者说,记得他们第一次上门,被阿婆拉着聊了大半天,临走前,给她测血压,由于阿婆实在太高兴了,血压一下子升高了,急得他们赶紧让阿婆放松下。

  “这一年,志愿者每周都来看我,实在太贴心,我一直都想请社区表扬他们!”阿婆说,她年纪大了,手抖得厉害,也很长时间没写字。第一次的信,字写得不好,为此,她练了很久……

  志愿服务根据老人情况层层推进

  独居寂寞的方阿婆,只是志愿队众多服务对象中的一个。记者从马园社区了解到,去年,社区老年协会10多个成员组成了“我帮您”志愿队,以独居老人为对象,展开了定制式的服务。

  “社区共有159位独居老人,我们花了一个多星期时间,一户户上门了解情况,并记录在册。”“我帮您”志愿队领队舒国芳阿姨拿出了厚厚一摞的《社区独居老人排摸表》:陈阿婆,87岁,身体多病,侄女与学生常来看望;洪师傅,83岁,身体不好,双目几乎失明,常常失眠,儿子常来看望,家中卫生环境不好……

  记者翻看这一摞表格,上面仔细记录了每位独居老人居住、健康状况、亲属分布和收入来源等,在老人名字旁,还标注了数字星级。

  “我们希望,能尽量满足每个独居老人不同的需求。每个人情况不一样,服务中也不能统包统揽。”舒阿姨说,根据排摸情况,他们将老人分成五个星级,服务依次推进。比如,一星级的老人,每季走访;二星级,每月走访;三星级,每两周走访,上门测血压、理发;四星级,每周走访,测血压、理发、打扫卫生、聊天,加定制服务;五星级,原则上每两天探望,24小时紧急呼叫、测血压、理发、打扫卫生、陪医、聊天、定制服务等。

  “从去年开始,‘我帮您’志愿队提出并实践了星级服务的模式,获得了居民们的好评,如今,我们也希望有更多志愿者加入,把这个模式推开,让更多的老人能享受服务。”社区书记张国芳这么说。  

  新闻追踪

  50年的思念 昨日有了归依

  老倪早已离世,但是找到了他的子女

  本报讯(记者 陈爱红) “找到了,找到了老倪的家人了!”昨天下午3点多,热心市民电话通知记者这个好消息:老倪虽然离世了,但是找到了他的子女。

  热心市民胡先生告诉记者,一周前,他们就建立了“找老倪”微信群,通过各种渠道寻找老倪,包括联系报社。这次能找到老倪,至少有30多人参与了,其中网友“独行客”更是逐村前去询问,问遍了小港大部分村,只剩下三个村没去。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们通过北仑牡丹社区的朱芳芳主任找到了剩下的三个村的书记的电话号码,最后找到了老倪的大儿子倪福军,但是倪福军当年年纪尚小,并不知道太多情况。

  网友“独行客”为了进一步确认,在下班后到了老倪小儿子倪福忠家里,在倪福忠的家里,有一张老倪的遗像,相框里的照片及是老倪从湖南回来在杭州拍摄的。这张照片上的老倪和朱剑宇提供的照片中的老倪一模一样。

  记者与老倪的大女儿倪美君联系上了,她说,她爸爸从湖南回来的时候她12岁,后来爸爸和她说起过湖南的年轻人小朱。老倪早在1978年3月20日就因病去世了。倪美君说,爸爸是村里的大队长,因为种地种的好,被选上作为技术员到湖南去传经验。

  倪美君也看到了本报的报道,她说,非常感谢宁波晚报将爸爸的事情报道出来,没想到爸爸去世这么多年了,还有人记得他,一直在寻找他,她真的很激动。如果有机会,将到湖南去看望朱剑宇先生。

  老倪葬在小港附近的杨公山,朱剑宇先生得知老倪已经去世后有些遗憾,但也为找到了老倪的后人感到高兴。老倪的儿子、女儿和孙子随后加入了“找老倪”微信群,双方在微信群里碰到了,朱剑宇对老倪的孙子说:“你爷爷是个好人!”老倪的孙子也祝朱剑宇健康长寿。朱剑宇还委托“独行客”今天到老倪的坟上代为祭拜。

  朱剑宇说,他在老倪身上看到了正直和善良,找老倪的过程,也让他感受到了宁波人的热心。

  “自己的社区自己做主”

  慈溪51个社区“居民议事”解难题

  本报讯(记者 吴震宁 通讯员 徐少炯)“社区旁的小河边没有护栏,孩子们在那玩耍很不安全。”“小区里没有监控摄像头,车子好几次被刮擦都不知道该找谁赔钱。”……类似的这些社区里的问题该如何解决,让居民自己来做主或许是一个很好的办法。去年5月至今,慈溪在全市51个社区全面推行“居民议事”制度,居民纷纷点赞。

  慈溪东坡大厦小区环境比较复杂,因为小区面积小住户少,目前只有52户住户,不少住户向社区反映,希望可以在小区的主要道口安装监控设备,提高小区的安全性。摄像头装还是不装?如果装,装在哪里最合适?社区觉得这事正好可以通过“居民议事”制度来解决,这些都由52户业主自己说了算。于是,社区就立即展开实际调查和初步意见征集,就如何在小区主要道口安装监控设备方案多次与业委会沟通协商,并挨家挨户征求意见,由社区提前3天将会议时间、讨论议题、参会对象等在社区公开栏内进行了公示。

  最后,在“居民议事”会议讨论会上,安装监控设备的提议得到了全体业主的一致通过,并决定在进出口、转角等小区主要道口安装5个摄像监控。

  “社区不仅帮我们安装好了护栏,还硬化了河边部分裸露地面,以后孩子们在外面玩耍就放心多了。”昨天,家住城北社区515弄的龚阿婆高兴地告诉记者,这也是城北社区实行“居民议事”制度以来处理解决的又一件实事。

  城北社区515弄属于老拆迁安置房,周边配套设施不完善,特别是靠近中江的沿河杂草丛生、垃圾遍地,环境比较差,而且也没有安装护栏,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

  社区干部了解后,立马将安装护栏和硬化沿河地面作为一件为民实事纳入“居民议事”日程,邀请在职党员干部、相关居民代表等共同商论,并将讨论结果向街道相关部门反映。街道了解情况后迅速安排人员进行施工,经过半个多月的工期,180多米长的沿河路段安装上了护栏,部分地面进行了硬化。

  “以前主要是居委会管理,虽然也是自治,但是有种行政管理的味道在里面。现在的社区事务是通过群众自我管理、共同议事解决的,这种自下而上的办事方式,让我们更有自主感和满足感。”社区居民刘大叔这样说。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