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8版:人文/爱收藏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dlrb
 
2016年05月29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套篮、食篮、香篮、考篮……

他收藏了300多只老竹篮

  刘宏根展示他最爱的方桥蓝。

  □记者 陈爱红/文 王鹏/摄

  

  步入慈溪周巷镇海莫社区居民刘宏根的家,你会被一只只散发着古韵的竹篮所吸引。刘宏根,一家汽车修理厂的老板,收藏老竹篮已有9年,现有300多只老竹篮,其中方桥篮是他的最爱。近日,他收藏的精品竹篮刚刚在慈溪鸣鹤古镇展出了一个月。

  六访乡邻购得方桥篮

  9年前,刘宏根偶尔在朋友处看到了一只老竹篮,那密密的竹编花纹和小巧的铜锁深深地吸引了他。朋友说,这是方桥篮。何谓方桥篮?刘宏根回家后查阅资料,才知道晚晴时期余姚方桥镇盛产竹篮,其中以刘通山制作的最佳,那时刘氏作坊出品的一只普通竹篮售价五六个银元,甚至有一千斤谷子一刘氏篮之说。刘宏根再查族谱,刘通山竟然是他的本家,这让他对方桥篮更多了一份偏爱。

  竹篮不是古董,顶多算老物件,但刘宏根对它们情有独钟。在300多只竹篮中,他最喜爱那只方桥竹考篮,篮盖上有字:余姚方桥镇刘氏通山精造名篮。这只篮子,是刘宏根六访乡邻用诚意打动对方才得以买来的。

  2008年5月,刘宏根听说在余姚朗霞街道有对老夫妇家中有只方桥篮,他就去拜访。竹篮是老夫妇家传下来的老物件,这只长方形的考篮保存得比较完好。看到落款刘通山的方桥篮,一阵喜悦涌上刘宏根的心头,他问老夫妇能否将这只篮卖给他,话一出口就被拒绝了,老夫妇说他们不缺钱,这只竹篮是要传给女儿的。

  回到家后,刘宏根对这只竹篮念念不忘。一个月后,他再次前往老夫妇家。主人不在家,刘宏根一直等到中午,两位老人回家吃午饭,听邻居说他一直等在门外,就让他进了屋。这次,刘宏根和两位老人聊了很多,他说他是刘家的后人,想收藏先辈的手艺。他和老人谈论了篮子的制作工艺,还掏出名片向两位老人介绍了他开办的工厂的位置。两位老人这次松口了,说要和女儿商量后再答复他。

  此后的一个月,刘宏根又去了两次,两位老人答复说还没有和女儿商量好。第五次,两位老人被他的诚意打动了,同意把这只竹篮转让给他,价格为1.1万元。他给老人现金,老人不收现金。第二天,他和两位老人一起去存钱,将存单交给了老人。

  小小竹篮上有多种工艺

  刘宏根为什么对竹篮情有独钟?除了一份家族情结外,他还把它们当成了乡土文化的载体。说起方桥篮的工艺,刘宏根如数家珍:“你别小看一只篮子。首先,方桥篮使用的精篾,取材于本地乡间的金竹,这种形如芦竹的家园细竹,有篾性精韧、色泽如嵌金丝的特点。再者,这只竹篮体现出多种工艺:木工、竹工、雕工、画工、漆工和铜锻工艺。当年,这种竹篮是读书人使用的考篮,具有很大的实用功能。做工最精细的竹篮,在一平方厘米里,编有32道竹篾。我曾经想把方桥篮的制作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可惜的是,现在已经没有了传人而无法申请。”

  除了竹篮的竹编工艺值得称道外,篮框、篮环上的雕刻也很吸引人。工整雅致的回字纹饰及含吉祥寓意的历史典故、花草鸟兽等图案,让竹篮更显得古朴典雅、规整大方。刘宏根还千方百计地收集到了一些图案的草图,以前工匠们将这些草图印在篮框、篮柄上,再进行雕刻。

  300多个竹篮,除了10多只方桥篮外,还有嵊州篮、(福建)永春篮等,各地的篮子在工艺上各具特色。按照使用功能分,这些篮子可分为套篮、食篮、香篮、考篮、挈篮和鞋篮等种类。

  另外,竹篮的保养也有讲究。收集到篮子后,刘宏根要进行清洗,一般是将篮子泡在清水里,用软毛刷子将表面的灰尘小心地刷下来,用软布将水吸干后放在通风处晾干。对铜构件或木雕部分是需要格外小心的,只能用半干的湿布擦拭。清洗过后,刘宏根把有些篮子用透明塑料袋罩起来的,有些可以直接放在橱柜里。在干燥的季节,还需要在室内放一盆水保持湿度;而在多雨季节,则要在室内放些干燥剂除湿。

  竹篮蕴含各种民俗文化

  这些竹篮除了承载着失传的工艺外,还蕴含着民俗文化。譬如套篮,是传统工艺竹篮中最多的一种,两只一副,可以肩挑。每只三层,盖上往往写着主人的姓名。肩挑的扁担也是特制的,中间厚而阔,往两端渐薄、渐狭。端头镶有铜质镂花装饰,一般是给喜事、祝寿和造新房人家送贺礼用的,篮内盛放食品。而食篮,比较小,是手提的,一般是两三层,编织和做工均十分精细。也有大型食篮,须两人抬,用于祠堂祭祀或上坟时盛放菜肴之用,有三至五层。

  考篮也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篮子,又称书篮或账篮,四周和提柄处镶有铜质图案。旧时专门给文人书生盛放文房四宝和书籍之类用品,明清两代,江浙一带书生赴京赶考时,就常用这类篮子。

  刘宏根对竹编的起源、发展概况以及竹篮的款式进行了深入研究,渐渐地,他有了收集全国各地竹篮的想法。他说,其实很多精致的竹篮都散落在民间各个角落,很多人不知道这些竹篮的价值,更不懂得如何去保护它们,“我希望收藏更多的竹篮,让大家在轻松愉悦的观赏过程中了解传统文化,感受竹编艺术。”

  藏品欣赏

  考篮———读书人放书用的

  这只长方体型的刘通山款考篮分上中下三层,上层盖子上还印有刘通山落款,整只篮子保存较好。篮柄上的图案是当时流行戏文里的场景。竹编部分细密平整,软而有质感,依稀可见回字纹。篮子之所以呈长方体,上层是用来放书的,因为书卷是长形的,下层用来放笔墨纸砚。篮上有锁。是清代的物件。

  最大的竹篮———挂菜篮

  这只挂篮在刘宏根藏品中尺寸最大,圆形的篮子直径60厘米,高75厘米。这只篮子很朴素,网格纹编织工艺也颇为简单。刘宏根介绍说,在没有冰箱的年代,大户人家吃剩的菜,就一碗碗放进这个篮子里,挂在通风的地方。这种篮子的直径越大,就越难做。它是民国时期的物件。

  最小的竹篮———大户女子的LV包

  和上面的挂菜篮相比,这只竹篮很小巧,它长20厘米,宽12厘米,高25厘米,篮子上还有做工考究的铜锁,篮柄饰有铜质的寿字。刘宏根说,这是古代大户女子的LV包,盛放女子出门时随带的贴身物品。别看它小,他买的时候花了1.5万元。

  永春竹篮———竹篮打水不会一场空

  都说竹篮打水一场空,但是也有例外,用这只永春竹篮打水绝对不会空。这只通体乌黑的篮子底部是滴水不漏的,这主要与它的工艺有关,它采用的是堆灰上漆工艺。虽然推断不出具体的年代,但刘宏根说它至少算个“百岁寿星”。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