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6版:人文/地理志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6年05月29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街巷忆旧

  三七市的中街

  走进三七市   □叶龙虎

  三七市,清代的古集市,逢农历三五七十市日,旧属慈溪县金川乡。初夏的一天,我又一次来到这个古镇的老街。

  “前面就是航船埠头。”陪我走访的老项告诉我,“小时候这里很热闹,埠头前停满了卸货的百官船,南边的洋浦桥下,还有抲鱼船不断进来。桥堍有一个凉亭,下只角赶市的人要过凉亭拐弯才进入市中心。市日散后,凉亭里也坐满了聊天的街坊邻居。凉亭一边靠河,一边是远近闻名的娘娘殿的大门,大殿里供奉慈航真人、碧霞元君和斗姥元君三位女神。旧时,每逢农历三月十二日‘老社行会’,先在娘娘殿集中,举行出巡大典,然后去仓屋道地‘轧阵’,浩浩荡荡的行会队伍要走遍方圆几十个村庄的所有‘老社’村落,历时三天,一直到三月十四日在二六市明德观道地‘谢荷花’宣告结束。平日里,娘娘殿传出的钟声,就盘旋在街河的上空。”老项今年73岁了,讲的都是他孩提时的故事。从老项的话里,我想像着当年航船埠头的盛况,仿佛还听见了河里的欸乃桨声。

  水是江南古镇的血脉,有水则灵,三七市也不例外。三七市的街河叫彭王浦,源出石步溪,经祝家渡汇入后江。通过五水共治,眼前的河水非常清澈,不时有人来埠头洗拖把,一圈圈涟漪,让倒影中的粉墙黛瓦也变得有点古怪。

  老街由直街和两条称作中街和后街的横街、以及洋浦桥对面的半边街组成。直街沿河,北到米行,南到洋浦桥堍,有点短。主要的市面在中街。如今,中街的街市痕迹依然还在,二层楼的木屋挤出一条窄窄的长街,长约里许。显然,中街如今已经败落了。我用目光一间间地触摸着,想像着曾经的店铺、作坊、酒肆、客栈的模样,透过木排门,以往的繁华似乎也还在。我爷爷在这条街上开过铜匠店,我仿佛听见了回荡在街屋上空的、我爷爷当年敲打金属时的声音……我很想找出他的铜匠店的位置,然而100多年了,这样的寻找指定是徒劳的。

  从航船埠头转身,右边是一条小河边的单边街,俗称后街。街口是旧时的米行。米行与柴行、牛行一样,都是旧时农村集市中有中介服务的交易场所。作为居间经纪业,牙行长期经营着粮食、牲畜、农产品和手工业品的说合交易,发挥着商品流通中的中枢作用。牙人评定货物的价格、质量,司衡商品斤两,判断银水成色,防止买卖过程中的欺诈行为,对买卖双方负责。牙人一般由当地办事公道又略通文墨的人担任,有的还需官府认可,好比是今天的职业资格。三七市有米行,肯定也有牙人,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三七市当年的繁华。老项说:“这里原来是棚屋,是专门用来籴米、粜米的地方。米行门口的小河边还有一块碑,上面刻着‘勒石永禁私宰耕牛’两行大字。”在农耕时期,牛是农民的帮手。牛通人性、任劳任怨、忠厚老实,农民把它当作家庭的成员,等它干不动活了,不仅给它养老,还要为其送终。那时候,人们将“剥倒牛”的人,视同十恶不赦的坏人。用勒石形式保护耕牛,说明三七市的民风纯朴。老项告诉我,米行这块地方是块热地,后来还办过工厂、做过汽车站。沿后街向西,不时有“董再思轩”、“董守拙斋”等墙界走进眼底,胡家是一处闹中取静的古宅。妻子曾告诉过我,胡宅是她表姐的堂姐家,她年幼时跟着表姐住过几天,女主人“玲美姐姐”待她可客气了。如今大门依旧,院子里早已物是人非。胡家再向西是楼德润先生的故居。楼先生是当地乡绅、“恒咊”酱园的老板,一度做过民国政府三七市镇的镇长。

  老项虽然是少小离家老大回,却也乡音无改,他扳着手指告诉我,他小时候在陈训慈先生(陈布雷胞弟)创办的农泽小学读过书。学校设在药皇殿,每天从市西头穿过后街、步进门头、当典大屋才能到学校,对这一带再也熟悉不过了。这边是董乾丰当典、万和酒坊、晋生南货,那边是井龙桥、后河埠头、市后庙、择角庙、保安桥、荣回桥,说起来如数家珍。他说:“这条路几十年不走了,印象中的当典大屋有十一间两弄,前后两进,前进后来改造成公社的办公楼了。步进门头过去有隔河旗杆,现在也没了。仓屋之南、大樟树之东原本非常开阔,俗称仓屋道地,凡是三七市的大型活动都在这里举行,现在也被新建的民居挤没了,仓屋门前旗杆夹上‘道光丙午科举人叶维藩’十个大字倒还记得十分清晰。市西头的项家大屋如今更是面目全非。”是的,老项讲的景况全都不见了,我看到的只有河边的那棵大樟村,想必它是见证了三七市天翻地覆的变化的。

  在仓屋的一堵墙下,我发现了叶维藩的旗杆夹居然还在。叶维藩是石步安雅堂子孙。安雅堂一门仁义可风。主人叶俊秀商贸起家,乐善好施。其子叶封、叶仁热心地方公益事业,是当地的善人。叶封的长子叶维新率弟维之、维翰根据父亲的遗愿,开设义庄,受到官府的表彰。叶仁除了造福乡里,还为抵御外侮出钱出力。据清代著名学者徐时栋写的《叶公霁峰先生暨夫人袁恭人六十寿序》称,叶仁“与同人倡云华堂”,“其他桥梁、道路、祠宇、寺观以兴修告者,靡岁不有”,“当伦墩之寇定海也,郡中戒严,将募乡军、具舟楫、备器械,用度不赀而费无从出”时,叶仁率子维藩、维垣、维屏、维祺,捐以数万金,并“奔走蛟州鸡山之间,亲督造战舰塞海胫”,保家卫国。道光皇帝为此“特旨赏道衔”。徐时栋是甬上名人,在月湖建“烟屿楼”,刻《四明宋元六志》,主纂同治《鄞县志》。叶维藩是叶仁的长子,徐时栋的妻舅,与徐时栋是同科举人。

  行走在这样一座充满了故事、弥漫着江南水乡气息的古镇里,我恍若窥见了过去的时光。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