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7版:人文/大讲堂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6年05月29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理性思考 诗意栖居

带着数字和玫瑰旅行

  大讲堂

  主讲人 蔡天新

  

  蔡天新,浙江大学数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曾是山东大学少年班大学生,31岁晋升教授。至今已出版学术著作、诗集、随笔集、游记、摄影集等20多部,作品被译成20多种语言。他主讲的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数学传奇”曾连续12周位居人气榜全国三甲。2016年,新著《数学传奇》出版,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和莫言撰写了推荐语。

  5月21日,蔡天新应邀来到市图书馆天一讲堂开讲《带着数字与玫瑰旅行》。

  数学与诗,最自由的智力活动

  我的专业是数学,而我的爱好是文学和旅行。数字和数学是理性的,而玫瑰从文艺的角度讲是感性的。如果说人生就是一场旅行,那么我们需要既理性又感性的生活。经常有人问我,你既研究数学又写诗,到底是怎么做到的?其实,它们有很多的共同之处,在人生旅途中完全可以并行不悖,甚至互相启发与促进。

  首先,数学与诗都是最古老的学问。数学在自然科学里面是最早的,而物理、化学等的建立都比较晚。诗歌的发展也是远远早于小说的,中国最早的是《诗经》,而西方是《荷马史诗》。

  数学与诗都需要灵感的创造。对于灵感,物理学家需要,画家也需要,但可能对于诗人和数学家来说更需要。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数学与诗都非常追求简练。诗歌不用说了,其实数学也是这样的,那些公式往往是非常简洁的。不仅如此,你研究其他学科,不管写什么论文,最后如果能用数学公式将结果表达出来的话,就会很完美,论文容易发表。

  还有一点,也是我个人特别受用的一点,就是数学与诗这两件事情,都是人类最自由的智力活动。只要有一张纸,就可以写诗或研究数学,而且可以天马行空去想象,非常自由。

  数学让笛卡尔成为哲学家

  数学跟哲学的关系也非常密切。历史上,有很多数学家同时也是哲学家。古希腊的哲学家常思考一个问题,即世界是由什么构成的?第一个哲学家也是第一个数学家泰勒斯,他认为世界是由水组成的,水汽上升变成云,云再变成雨降下来,形成一个循环。后来毕达哥拉斯干脆说世界是由自然数组成的。巧的是,跟他同时代的中国的哲学家老子也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跟毕达哥拉斯有点不谋而合。

  我具体讲一个例子来说明数学跟哲学的关系,那就是关于17世纪的法国数学家笛卡尔的故事。笛卡尔小时候身体不太好,喜欢睡懒觉。但寄宿学校的校长比较喜欢他,说他有才智,允许他早上不出操睡懒觉,后来这个习惯养成了,长大以后他也睡懒觉,但是他对世界还是比较向往的,他选择了一个职业可以免费游历,就是做军人。

  当时他参加的是荷兰的军队,这样就可以出国。他跟着荷兰军队到了德国,在部队里是宣传员。有一次睡懒觉的时候,他看到有一只苍蝇在爬,他就想:能不能把它的轨迹描绘下来,该怎么画?他在床上想着,就发明了坐标系。X轴、Y轴,每一点有一个横坐标与纵坐标,靠X与Y就把点的位置描述出来了。几年后,他才对数学感兴趣,就把坐标系用到了几何学上去,发明了解析几何。

  然后又过了几年,他对世界开始感兴趣了,他想成为一个哲学家。2000多年前的哲学,都说万物由一件事物组成的,但笛卡尔说,我这个坐标有X轴、Y轴,那世界为什么不能由两方面组成呢?于是他提出了一句很有名的话,即“我思故我在”。他的哲学被称为二元论。

  后来,18世纪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慷慨地表扬了笛卡尔,称赞他是“近代哲学之父”,这个评价非常高,也就是说笛卡尔的哲学成就比数学还要高一点。对笛卡尔来说,数学思维用到哲学上,就使他成了一个大哲学家。

  旅行成就文学创作

  我举4位作家的例子,看旅行如何帮助他们取得成功。他们是:马克·吐温、麦尔维尔、海明威、加西亚·马尔克斯,都是大家熟悉的作家。

  这4人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家境都不太好,需要自己付出很大努力才能有机会去看世界。前面两个人身处19世纪,他们选择了一个可以免费周游世界的职业,那就是水手。马克·吐温曾经在密西西比河上做过水手,可以深入美国腹地。后来他就把在船上听到和看到的故事写成了一部小说《历险记》。

  麦尔维尔,做的是远洋船上的水手,上了一个捕鲸船到南太平洋去。他安全回来后,写了一部长篇小说叫《白鲸》。今年美国时代周刊的民意调查显示,到现在为止最有影响的美国小说中,《白鲸》依然排名第一,但它在中国的知名度不是很高。

  后面两位作家生活在20世纪,他们选择去做记者。海明威是战地记者,他在战场上中了弹片,被送到后方医院去治疗,幸好保住了生命。在身体快好的时候,他跟护士谈恋爱,后来又把恋爱故事以及战争结合起来写成了小说。这些讲战争又有爱情的小说,大家都喜欢看,每一部小说都被好莱坞拍成电影,名利双收。海明威后来还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加西亚·马尔克斯,对中国的作家影响比较大,被认为是魔幻现实主义的主要作家。他曾在一家报社当记者。有一次去报道矿难事故,他冒着生命风险,勇敢地揭露了事故真相。后来,报社的老板为了奖励他,派他出国采访,谁知采访完了以后,他辞掉了报社的职位,坐火车到了巴黎。找到中学同学租了个小阁楼,一住20年。他一边留学一边打工一边写作。过几年他回国的时候,已经是小有名气的作家了,又过了几年,他就写出了《百年孤独》。

  另外,我查了下,得过诺贝尔文学奖的十几位诗人中,居然有6个人是同一个职位:外交官。

  旅行可以作为一个人的成人礼

  旅行对于文学创作的意义显而易见,那么对于数学家或者说科学家又如何呢?

  我年轻时受到一本书的影响,书名叫《我要做一个数学家》。它是匈牙利数学家哈尔莫斯晚年写的一本传记,他说学数学就要走遍世界。可能很多人不理解,学数学为什么要走遍世界?

  我对数学这么感兴趣,除了本身确实喜欢以外,还有一个动力,那就是为了可以去很多地方。为什么?因为数学有一个好处,就是语言特别简单,专业常用到的英语词汇大概600个左右就行了,所以我在读硕士研究生的时候,就开始用英文写论文了,写得好的话可以发到国外杂志上。这样的话,就很容易被外国的同行看到,常有机会被邀请出国。换句话说,你数学研究做得越好,邀请你的人就越多,论文发表以后还可以申请到资金,也可以请来外国同行,这样形成很好的交流,从而提高学术水平。

  有一个词,近300年来在欧洲一直很流行,叫“grand tour”,直译是大旅行,现在通常也叫游学旅行。早在17世纪时,欧洲就形成一个风尚,就是在孩子成年的时候,只要家庭收入还过得去,就一定要出钱让孩子到国外去玩一趟。这趟旅行不是由父母带着去,而是让孩子自己去或者跟同学结伴去。

  这个传统一直延续至今。欧洲有很多帮助年轻人出游的规定,比如对26岁以下的年轻人,不分国籍,均可在交通、住宿,门票等方面享有很多优惠。

  我想,在很大意义上,旅行可以作为一个人的成人礼。记者 陈晓旻 整理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