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2版:文体荟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dlrb
 
2016年05月30日 星期一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国内学者点评我市作家赵柏田作品《南华录》

学术与想象的一次平衡

  本报讯(记者 庞锦燕) “写历史散文容易走入两种极端,一种写着写着成了学术论文,另一种写着写着变成天马行空的想象,《南华录》做到了学术和想象的平衡。”昨天,在“《南华录》与2015”研讨会现场,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谢有顺的点评得到国内文学评论界、出版界、史学界人士的认同。与会专家、学者围绕这部作品,就“赵柏田的写作及意义”“赵柏田笔下的时代特色”等议题展开了深入研讨。会议由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南志刚主持。

  赵柏田是我市文联创研室主任,长期关注思想史及中国的现代化转型,并把自己的思考见诸历史虚构和非虚构写作,著有长篇小说《赫德的情人》《买办的女儿》等。他的《南华录:晚明南方士人生活史》2015年7月在北京首发,记叙了明万历后南方中国士人的生活雅事。在书中,赵柏田描摹了一个已经消逝的江南:文徵明、董其昌、吴其贞、项元汴、李日华、汤显祖等人出没其间,园林、收藏、古物、字画、香料将他们串联在一起。作者以诗性与智性融合的特有叙事方式,写尽了一个时代的繁华与苍凉。

  《南华录:晚明南方士人生活史》曾获商报·腾讯“华文好书”评委会特别奖,入选《中华读书报》2015年度百佳图书、2015年新浪中国好书榜“年度十大好书”评选30本候选图书,上榜新浪中国好书榜—2015年7月榜(总榜)。今年4月,赵柏田凭借《南华录:晚明南方士人生活史》荣膺第14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散文家。

  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谢有顺认为,“《南华录》用一个个细节积累起历史的真实感,赵柏田用做学问的态度研究细节,他是下了‘笨功夫’的。”他说,历史散文并不好写,因为写不好就容易剑走偏锋。“写历史散文容易走入两种极端,一种写着写着成了学术论文,另一种写着写着变成天马行空的想象,《南华录》做到了学术和想象的平衡。”他分析说,为了保持这种平衡,赵柏田控制着他作为小说家的才华,他的小说建立在牢靠的历史基础上,他用自己的想象讲述历史的场景。

  “《南华录》是近几年北大出版社学术文化读物中水平最高的作品。”该书出版方、北大出版社的闵艳芸是《南华录》的责任编辑。她说,《南华录》写的是古典时代的人和事,书中的玩赏家和隐士与同时代权力场中的角逐者共同构成了传统中国的两翼。他们身上水墨般的潮湿、缓慢、风雅,与气候相关,更与生活态度和价值取向相关。

  宁波市作协主席荣荣则形容赵柏田将权力场之外的“边角料”,像珍珠一样一颗颗串起来,用他出色的厨艺做出了《南华录》这道艺术大餐。“我的阅读体验是,古人的生活那么优雅从容,我们的阅读写作和生活,也要耐心一点、从容一点。”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