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陈旭钦 明天起,以“城镇化与包容性增长”为主题的首届APEC城镇化高层论坛,将在宁波召开。那么,这个重量级的国际性论坛,为何花落甬城呢? 业内专家给出的答案是,“来自APEC(亚太经合组织)20多个国家和地区参会成员,将一起分享近年来宁波在建设卫星城、智慧城市、海绵城市等方面经验。” “宁波路径”,发展卫星城 在前不久发布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中,宁波已经成为与南京、杭州、合肥、苏锡常并驾齐驱的长三角五大都市圈之一。 “宁波是国家首批新型城镇化试点城市,有些做法和模式可供APEC成员国借鉴。”宁波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陈奕君说,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宁波一直重视大中小城市的协调发展,注重城市建设和管理体制的创新探索,在培育和发展卫星城、中心镇和特色小镇,推动产城融合和城乡统筹等方面,走出了一条特色的“宁波路径”。 据市发改委人员介绍,我市对小城市发展阶梯式推进,先后经历了小城镇发展阶段、中心镇建设阶段和卫星城培育阶段。据统计,到去年年底,慈城、溪口、石浦、泗门、周巷等8个卫星城培育初见成效。以全市10.6%的国土面积吸纳了全市12%的常住人口,镇均GDP达到72.6亿元,建成区面积10.7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达到11.5万。卫星城已经成为宁波城镇布局体系中关键一环。 据悉,我市的慈城、溪口、石浦等8个卫星城的政府治理能力得到显著提升后,先后获批了国家中小城市综合改革试点、国家建制镇试点区。 融合发展,提升城市功能 “小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任务是,通过自身城市功能和产业功能的增强,辐射带动周边乡村,实现产业、农村和城市融合发展。”市发改委人人士称,有序推动卫星城农业向规模经营区集中、工业向产业园区集中,实现各类产业园区与城市互为依托、相互促进,引进城市综合体、商贸物流等现代服务业态,建成一批功能设施齐全的幼儿园、中小学、医院等公共服务设施。 比如,在“江南第一古县城”———慈城,通过新城开发反哺老城保护的模式,恢复千年古县城面貌,这一工程获得联合国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荣誉奖。 坚持城乡统筹发展,增强卫星城对农村的辐射带动能力,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农民收入稳步增长,已基本实现行政村公交全通达,农村垃圾、污水集中处理全覆盖,城乡居民收入倍数为1.55倍,城乡统筹度位居全国、全省前列。 我市还推行多元化投融资模式,引导民间资本参与卫星城、特色小镇的产业转型升级和城市开发建设。市本级产业发展基金、PPP投资基金优先向8个卫星城和鄞州四明金融小镇、余姚模客小镇、宁海智能汽车小镇、江北动力小镇、梅山海洋金融小镇、奉化滨海养生小镇、江北前洋E商小镇、宁海森林温泉小镇等特色小镇倾斜。 通过走融合发展之路,使卫星城、特色小镇功能得到显著增强,正在从一个城乡节点转变为具有较强影响力的区域性资源配置中心。 包容性增长,破解“城市病” 近年来,我市积极探索绿色、智慧、人文等新型城市建设路径,在全国率先启动了智慧城市建设,全面推进创新型城市、低碳城市、海绵城市等国家级试点。 在城镇化“多规融合”规划管理体制改革等领域积极探索,慈城、溪口等卫星城率先实现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镇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及环境保护规划“一张图”,破解规划衔接难题。而这些成就和探索,刚好与本次论坛主题“城镇化与包容性增长”高度吻合。 城市建设水平,是城市生命力所在。我市提出实施城市品质提升工程,统筹推进城市景观、公共交通、地下管廊、智慧信息、治水治气等设施提升,内外兼修、地上地下联动,全力破解“城市病”、建设新型城市。 早在2010年,我市就在全国率先启动智慧城市建设,推进智慧物流、智慧交通、智慧健康、智慧城管、智慧社区等十大应用体系建设,大幅提升信息基础设施水平。 目前,我市已基本实现行政村光纤全覆盖、乡镇镇区4G网络全覆盖和城区重点公共场所免费WIFI全覆盖,智慧城市运营中心正在推进建设,成为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城市、中欧绿色智慧城市合作试点城市和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等。 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更是因势利导。宁波地处江南水乡,经常遭受台风、内涝影响,“雨季一来,城里看海”。为此,我市早在2004年慈城新区规划建设时,就借鉴悉尼等城市设计理念和成功经验,采用“渗、滞、蓄、净、用、排”措施,率先建成2.66平方公里的“海绵城市”示范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