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2版:财 经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6年06月04日 星期六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2016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结果发布

宁波两品牌进入百强榜

品牌整合大势所趋,宁波茶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余姚市1999年就组建了余姚瀑布仙茗协会开展品牌建设。(资料图片)

  □记者 鲁威

  

  近日,2016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结果正式发布。宁波余姚瀑布仙茗以8.7亿元品牌价值排名第70位,望海茶以7.91亿元品牌价值排名第71位。相比2010年的前40位,排名均下滑了不少。

  纵观宁波茶业,很少有能在国内外叫得响的品牌,到底是什么制约了宁波茶业品牌的发展?宁波茶叶品牌经营之路该如何走?

  “瀑布仙茗”品牌价值8.7亿元

  2000年以后,农业领域兴起了一种新型品牌构建模式,即“区域公共品牌”。而茶产业最为典型。

  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由浙江大学CARD中国农业品牌研究中心依据“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模型”(简称CARD模型)评定,成为中国茶叶的风向标。至今已连续开展6年。

  去年12月起,课题组从中国大陆的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中征集,筛选了108个品牌,通过文献研究、品牌主体调查、专家调查、消费者调查等多重调查之后,最终,完成了对92个区域公用品牌的价值评估。安溪铁观音名列第一,品牌价值60.04亿元。

  而宁波余姚瀑布仙茗以 8.7亿元品牌价值排名第70位,望海茶以7.91亿元品牌价值排名第71位。

  记者了解到,2002年6月,“余姚瀑布仙茗”成为宁波茶业第一个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后,精品“余姚瀑布仙茗”每公斤上千元,增加集体经济收入600多万元,茶农人均收入近1.5万元。而此前,每公斤只卖120元,茶农人均收入不足1万元。

  宁波茶品牌多而乏力

  宁波现有茶园面积22万亩,茶叶年产量2000多吨,年产值8亿多元。但与其他产茶区相比,宁波宁波茶业整体发展仍存在不少问题,特别是在“品牌竞争力”建设中明显处于下风。各地培育的公共品牌多、企业自主运作的品牌少,出口茶叶“贴牌”多,自主品牌少等现象,一直困扰着宁波茶叶品牌的发展。

  来自林业部门的信息显示,目前,宁波市内已拥有茶叶流通企业2700余家,其中茶企就有300多家。但从品牌知名度来说,只有望海茶、印雪白茶、奉化曲毫、瀑布仙茗等宁波八大名茶在市民中有所知晓。

  “宁波各品牌以本地为主打市场,对内竞争激烈,使得产业利润推薄。小规模、分散化的单打独斗生产方式,使宁波茶叶市场虽庞大,却缺乏竞争力。宁波茶叶市场急需强势品牌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市林业局一位工作人员说。

  “一些茶农实力不强,目光短浅,缺乏品牌意识,销售很不规范。真正的大企业比较看重品牌,但目前宣传力度还不够,质量体系也不够完善。”宁波茶叶专家王开荣曾表示。

  品牌整合是大势所趋

  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研究员程启坤在我市一次茶叶品牌建设座谈会上建议,宁波茶叶今后要增产增值,必须在做大做强名优茶上动脑筋。最好是走品牌整合之路,使多股力量攥成一个拳头,合力出击,扩大宁波茶叶影响力。

  他表示,目前浙江省也有不少地方在发展茶叶跨区域品牌整合。比如丽水的“丽水香茶”、安吉的“安吉白茶”、开化的“龙顶”等,成效十分显著,茶叶产量、产值同步增加,市场影响力也不断扩大。可以说,茶叶品牌整合已是大势所趋。

  其实早在2012年,宁波茶产业已实施“一牌化”品牌建设,以“明州仙茗”作为统一品牌,整合资源。“宁波统一打‘明州仙茗’品牌,并不表示要代替宁波各地茶叶品牌,而是希望宁波绿茶品牌能够抱团,改变和调整落后的生产模式,提高产业化水平,共同打响一个品牌。”明州仙茗茶叶合作社负责人说。

  上个月,我市成立了茶叶流通协会,在“一县一品”的基础上,推进茶产业“一牌化”(明州仙茗)的建设工作,引导茶叶生产、经营企业构建新的产业业态,在有条件的地方,将茶叶生产、加工、观光、养生、休闲融为一体,探索宁波茶业经济发展的新模式。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