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胡珊 通讯员 陈海英)昨天上午,在市慈善总会与本报联合推出的第14次彩虹助学见面仪式上,150名高校贫困学子与资助他们的120位爱心人士终于见了面,见面会上发生的一些小故事,让人十分感动。 82岁助学人为贫困生带来生日蛋糕 昨天上午8点半,虽然离开场还有半个小时,很多助学人已经提前来到了会场。 工作人员手里的一份认助证书吸引了记者,证书一共有4份,都是同一个人的名字“徐皓洲”,这意味着他一共认助了4名贫困学子。 在会场,记者找到了证书的主人张美琪老先生。“徐皓洲”是他的外孙,“去助学那天刚好是他的生日,我们家里人想不如给他一份特殊的生日礼物,就在助学人一栏填上了外孙的名字。” 张美琪今年82岁,参加本报和慈善总会的彩虹助学已有9年。为什么对助学这么热心?“小时候读书没有这么好的条件,我读小学的时候,还没解放呢,常常读了这个学期,下个学期在哪读都不知道。印象很深刻的是,10多岁的时候,我辗转到一所教会学校读书,教会学校的大门走进去,右边是耶稣,左边是教室,课堂就设在教堂里,在那里好歹读了1个学期。再后来教会学校也没得读了,人要到处跑来跑去,读书只能断断续续,你知道吗,我18岁才小学毕业。” 从鄞州钟公庙小学毕业后,1952年,张美琪考进了鄞州师范,选择师范是因为那是国家对师范院校的学生有照顾,学费、生活费都是全免的,3年后毕业,张美琪当了老师,后来从事其他工作。正是因为自己小时候读书艰苦,张美琪很了解贫困学子的求学困境,这支持着他一年又一年地参加彩虹助学。 张美琪还记得自己资助的第一名贫困学生,他是宁波大学信息工程系的一名男生。男生从宁大毕业后,只给张美琪写过一封信,但张美琪一直记挂着这名男生。春节前,他给男生写了一封信,收到了对方的回信,信里对方说,他已经在杭州找到了一份很好的工作,结了婚,生了孩子,生活很好,让张爷爷放心。对方还给他寄来了一盒当地特产土蜂蜜。 其实,知道对方生活得很好,张美琪已经很开心了。很多助学者也像张美琪这样,最大的心愿莫过于看到曾经资助的孩子生活得很好,能常常听到他们的消息。 这次彩虹助学,张美琪选择资助了宁波工程学院、宁波教育学院和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的4名学生。在学生信息里,得知其中一名学生刚过了22岁生日,昨天他特意带了蛋糕水果过来。 最小的助学人手比“爱心”姿势 在昨天的见面会,还有一对年纪最小的助学人特别吸引人。 这对小小助学人是龙凤胎,一个叫“悠悠”,一个叫“阳阳”,今年3岁。两个人挤在一张凳子上,睁着圆溜溜的大眼睛,好奇地打量着见面会上的每一个人。 “悠悠”“阳阳”的父母助学已经第10年了,这是第4次,因为每一次助学的周期是3年。 “悠悠”“阳阳”的妈妈说,5月16日她到慈善总会去报名参加第14次彩虹助学,那天刚好是给两个小宝贝报名幼儿园的日子,“私心里就想把这次助学作为给孩子的一份入园礼物,希望从小培养他们的爱心。刚才在会场上,主持人一说到爱心,女儿就会用手比画爱心姿势,让我们挺开心的。” “悠悠”和“阳阳”资助的女大学生是贵州人,爸爸很早就走了,家里5个孩子都靠她妈妈一人抚养长大。女大学生在家里排行老二,现在是学校的学生会干部。“看了她的资料,真的觉得她一个女孩子能坚持到今天,太不容易了,就特别想资助她完成学业,希望她有一个明亮的未来。”“悠悠”“阳阳”的妈妈说。 会上,记者还了解到,这次“彩虹助学”活动,自5月16日在《宁波晚报》上刊登150名大学生名单及简况后,不到一天半时间全部被120位热心市民认助,其中认助最多的是张先生,认助了5名学生;认助4名学生的有3位爱心人士。 据悉,彩虹慈善助学从2005年开始,至今共推出14批,有1399位个人和58家单位参加了彩虹助学活动,受助学生达到1991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