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林伟 通讯员 陈晓众 昨天,市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市环保局局长褚孟形通报了宁波市2015年及“十二五”期间环境质量状况和“十三五”环境质量改善主要目标和工作措施。 “十二五”期间,我市坚持保护环境和优化发展相结合,水体、大气、土壤等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治理,大气、地表水环境质量呈现稳中向好态势。 其中,2015年酸雨发生频率为近年来最低;PM2.5年均浓度比2013年下降16.7%;34个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灰霾天共74天,比2014年减少了44天。 大气环境质量 中心城区空气质量优良率为82.7% 去年,中心城区空气质量优良率为82.7%,全年优的天数为71天,良231天,污染天63天。自2013年执行大气环境质量新标准以来,我市优良天数比例提高7.4个百分点。不过,市区环境空气复合污染特征明显,首要污染物为PM2.5,主要污染物中PM2.5和二氧化氮年平均浓度超标。 去年市区灰霾天共74天,也就是每5天就有一天是灰霾天,这比2014年减少了44天,下降12个百分点。 同时,全市酸雨污染程度继续减轻,消除重酸雨区,余姚、慈溪、北仑为轻酸雨区,奉化、宁海、象山、老三区、鄞州、镇海为中酸雨区。与2014年相比,酸雨率有所下降,降水酸性程度有所减弱。 此外,主要污染物中,PM10年均浓度首次达到国家二级标准,二氧化硫年均浓度连续两年稳定达到国家一级标准;PM2.5年均浓度比2013年下降16.7%,但仍有40天超标,是我市第一大超标项。二氧化氮年均浓度比2010年下降17.3%,仍超标0.08倍。 不过,臭氧总体呈变差趋势,年均浓度比2013年浓度上升12.5%,超标天数增加8天,是我市第二大超标项。 我市环境空气质量按综合指数计算,在全国74个新标准先行重点城市中排名第24位;在长三角地区25个重要城市中排名第6位,优于上海、南京、杭州和苏州;在省内11个地市排名第6位。 2015年各县(市)空气质量按污染程度从大到小排列,依次为慈溪市、余姚市、奉化市、宁海县、象山县。 水环境质量 34个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 和大气环境一样,市民对水环境也非常关注。 2015年地表水水质总体有所改善,地表水80个市控监测断面中,水质优良率45%,比2014年提高11.2个百分点;劣五类断面比例8.8%,比2014年下降2.5个百分点。主要污染指标为氨氮、总磷和石油类。 总磷、氨氮、石油类等指标浓度过高,是造成平原河网水质普遍不能达标的主要原因。各水系水质定性评价结果表明,奉化内河、宁海内河水质优,甬江水系、象山内河水质良好,市三区内河、余姚河网、镇海河网、北仑河网为轻度污染,鄞州河网为中度污染,慈溪河网为重度污染。 让市民放心的好消息是,2015年饮用水源水质良好,全市重点监测饮用水源地34个,水质达标率100%,80项挥发性、半挥性有机污染物以及农药类等毒理指标均未检出。 我市近岸海域富营养化程度总体较高,海水均为劣四类水质,不能满足近岸海域水环境功能要求,主要污染指标为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与2014年比较,杭州湾南岸富营养程度保持高位并有所加重,梅山保税港近岸海域富营养化程度减轻一个等级,其他近岸海域水质无明显变化。 声环境质量 区域环境噪声质量总体较好 2015年,宁波市区昼间区域环境噪声均值为57.1分贝,声环境质量属一般。余姚、慈溪、奉化、象山区域环境噪声质量均属较好,其中慈溪为54.1分贝,是宁波相对最安静的区域。 宁波市区昼间道路交通噪声均值为68.2分贝,声质量属较好。 “十二五”期间,我市道路交通噪声保持相对稳定,区域环境噪声质量总体较好,各县(市)声环境噪声均值处于相对较低水平,基本保持在55分贝左右,市区略差于其他区域。 生态环境质量 综合评价全省第6 生态环境质量是按照生物丰度、植被覆盖、水网密度、土地退化、环境质量等5项指标进行综合评价的,用生态环境状况指数表述。 2015年,我市生态环境质量为优,在全省11个设区市中排名第6,比2014年上升了3位。在各县(市)区中,生态环境最好的区域是宁海。 “十二五”期间,我市生态环境质量以优良为主,在全省排位居中游,但水土流失、城市化、道路建设、围垦开发、湿地面积变化等都对我市生态系统造成一定的潜在威胁。 “十三五”目标 市区空气质量达标天数比例90%以上 今年是“十三五”规划的起始之年。为此,我市制定了“十三五”环境质量改善主要目标和工作措施。 到“十三五”末,市区空气质量达标天数比例90%以上,PM2.5年均浓度要达到每立方米38微克以下;县级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到100%,地表水国家考核断面水质优良率80%以上,全面消灭劣五类水质;全市土壤环境质量保持稳定。 为了达到这些目标,我市还有不少工作要做。 在水环境质量改善方面,我市将抓紧制定宁波市“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确保完成国家和省下达的考核任务,关键要完成15个考核断面的水质提升。 抓好农业和农村污染防治是其中重要的一环。“十三五”期间,我市将进一步深入实施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生猪规模化养殖比例提高到85%以上,规模化养殖场粪便、沼渣综合利用率100%,尿液、沼液做到排放达标;全面推行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开展农业排水污染治理,农药使用量每年减少1.5%。 在大气环境质量改善方面,我市将全面落实《宁波市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2014-2017年)》和6个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子方案内的工作措施和工程建设。 今年我市将开展机动车船污染治理和加强扬尘污染监管。在全面淘汰黄标车的基础上,积极探索老旧车的有序淘汰工作,提高公交车、出租车清洁能源使用比例和公共交通机动化出行分担率。市区建设工地文明施工达标率达到100%,城区道路机械化清扫率达到80%以上,渣土运输车辆全面实施密闭收运;制定并实施秸秆回收补助政策,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2%以上。 在土壤环境质量改善方面,我市正在研究制定宁波市“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 今年,我市将开展114家已关停搬迁企业场地的全面排查工作,补充完善宁波市污染场地信息清单;结合推进新型城镇化、产业结构调整和化解过剩产能等,有序搬迁或依法关闭对土壤造成严重污染的现有企业,逐步建立污染地块名录及其开发利用的负面清单;明确治理与修复主体,完成对宁波农药厂、硫酸厂等5家改变使用功能的污染场地的原址修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