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03年非典时期,考生量体温进考场。(资料图片) 记者 刘波 摄 |
2003年
量着体温进考场
1999年的大学扩招,堪称中国教育史上一件大事,中国高等教育有了跨越式发展。到了2005年,高校招生人数已达到530万人,“大众化教育”取代了“精英教育”。
32岁的沈林是我市一家事业单位员工,现在已是单位的技术骨干了,她是2003年参加高考。
“我们那年高考很特殊,是第一年把考试时间提早到6月了,而且那年正好遇到‘非典’,考生都是量着体温进考场的。”沈林说。
正因为高考时间提早了一个月,老师们显得尤其着急,因为和往年相比,这次临考前教学节奏被打乱了。“班主任每天都说平白无故少了一个月,大家必须抓紧时间。”沈林说。在她的记忆里,为了赶进度,各科老师每天都有好几张卷子发下来,而且直接给答案,“老师说没时间了,让大家自己对答案,不懂就去问老师。”
“我每天就是两点一线的生活,从早上六点多起床到校,再到9点半晚自修结束后回家,似乎完全和外面的世界隔绝了。”沈林说,在压抑沉闷的学习生活中,一天唯一的放松就在中午吃饭后,沿着校门口的马路去买一份报纸,“那段时间王力宏刚出了一张专辑,街头都在放他的歌,这时我才觉得喘了口气。”
当时因为高校已经扩招,自己又处在一所重点中学,沈林感觉高考虽然有压力,但也不过是“万千考试中比较重要的一场而已”。她说:“因为大家看到,我们前几届的学长大多都能读大学,无非能不能考上自己喜欢的学校、专业而已。”
当年沈林的高考成绩不理想,“放在我面前的是两条路,在宁波读个三本,或者去外地读个二本,于是我选择了去外地。”
2015年
互帮互助 气氛挺好
宁波女孩郑楠是宁波诺丁汉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大一学生,2015年参加的高考。
“等到大三,我想争取作为交换生出国,毕业后,我想在国外读研。”她告诉记者。
去年,郑楠还是宁波华茂外国语学校高三的一名学生,回想起备战高考的日子,她说:“我挺佩服自己的,也挺感谢班上的老师和同学。当时,紧张归紧张,但班上学习氛围很好,大家都互帮互助。”
学校每天早上6点响铃,晚上10点半熄灯。高考前3个月,郑楠和同寝室的两名室友每天都会提早15分钟起床,又推迟半个小时睡觉。“起早一点,可以赶在‘早高峰’前吃上早饭,晚半小时睡觉,是因为我们下了晚自习,还会在床上再用功一会儿。”郑楠说。
备考期间,大小模拟考不断。一向是学霸的郑楠偶尔几次也发挥不理想:“起初打击很大,后来反而看开了,分数有高低,生活有起落,我努力过就好了。”
去年的高考,数学偏难。最后总分出来,也是数学欠佳,拖了后腿,没考进浙大。虽然事隔一年,但郑楠的语气中仍透露一丝遗憾,“当时,我第一反应是,我要复读。最后,还是父母劝下了我,他们说,与其花费一年青春去重新经历一次高考,不如翻开人生新的一页,多交一些朋友,多长一些见识。”
她在诺丁汉大学,选择了“2+2”的专业,有机会去感受国外的高校。
最近一年,郑楠参加了不少社团活动,经常与外宾接触。前不久,她还带领一支国际生分队,赶赴江苏连云港的农村支教:“这些经历很宝贵。我很庆幸当时没有钻牛角尖,没有把时间和经历花在又一年的高考上。”
宁波中学校长李永培:
全公社238考生就我录取
时间太匆匆,接到这个话题才猛然想到:恢复高考,已40年了。作为一名老教育人来回望,心中有些激动,也感到十分荣幸。
1977年10月,好消息来了,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关于1977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正式恢复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的制度。当年12月,那个寒冷的冬,我竟然顺利通过了考试。之后,终于盼来了命运中的一缕曙光:整个公社238人,仅仅捧来了“一个人的红榜”。从此,我迈入了挚爱的教育领域。
回首看来,这场得到无数家庭关注的全国大考已经走过了40个年头。高考这40年,充分见证了我国教育变革的清晰走向。
毋庸置疑,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是一件令人兴奋的大事。执着于追求文化知识的年轻人,仿佛看到“太阳升起来”了。在中断高考10年之后,它的恢复,令人感到十分突然。
年轻的我们,干着繁重的农活,承受着巨大的压力:稀缺的教材、罕见的培训、未知的考试内容……当时的学生内心迷茫,但是依然非常向往读书,对高考甚至到了一种渴望的地步。然而,经过10余年的人才囤积,高考录取率只有3%左右,几经磨砺,也仅有少数人幸运地走上了这条“本没有的路”。
上世纪90年代末,大学扩大招生,高考不再是千军万马挤着过的“独木桥”,更多的学生圆了大学梦。而今年是浙江学生最后一届“传统高考”,新一轮的改革正如火如荼进行。这一次改革,正在打造一个符合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新模式,学生们将享受到一个更为优质的、立交式的教育平台。
40年高考,环境变了,心境变了,学生的个人追求也不同了。但始终不变的是,高考依然是人这一生中最重要的经历之一,它是发现、提升、完整自我的一个重要阶段。作为恢复高考制度的第一届考生,经历了高考,我才深刻地领悟到这世上本没有路,坚持走下去才会找到属于自己的路,如此朴素的想法,相信也是当年不少考生的内心写照。
无论是过去的考生,现在的考生,还是将来的考生,高考的影响深远。经历了高考,我们将学会坚定信念、勇往直前地去追逐个人理想;就算跌倒,爬起来还有很多选择。
随着教育平台越来越宽,学生们的选择也越来越多。倘若能够许愿,我希望孩子们能够学习中国科技首诺、宁波中学51届校友屠呦呦先生脚踏实地的研究精神、甘于寂寞的学术风格、不怕失败的进取意识、坚持与守望的治学态度,更要学习她执着追求、淡泊名利的人格。
最后,祝同学们高考顺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