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晓明 中国铁路总公司总工程师何华武6月7日向记者表示,高铁运行最高时速恢复350公里在技术和安全性上没有问题,但是否提速尚需进行充分论证。 《华夏时报》6月8日报道 告别“7·23”甬温特大事故的阴影,让高铁的速度提高起来,这话题是讨论很久的事了。 2011年,“贴地飞行”的中国高铁,开始踩下“刹车”,由时速350公里减速为时速300公里。随着国内高铁网络越织越密,繁忙如京沪高铁的线路,越来越多,随着新高铁线路的接入,高铁线路运能接近饱和。近几年,几乎每年的全国两会上,都有代表和委员建议,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可以考虑把高铁时速恢复至350公里,以提升高铁运转效率,让高铁运行更“经济”。 2015年,中国工程院院士、轨道交通专家王梦恕曾发文称,当年在甬温线发生事故的列车运行速度只有100公里/小时左右,根本与“高铁”是两码事,事故原因也非轨道和机车,而是运行指挥系统出了问题,高铁385公里时速能够保证安全。 铁道部专家的解释也好,代表委员的建言也罢,让高铁提速到350公里以上,要表达的意思不难理解,简而言之就是:高铁设计的最高时速远超350公里,当前执行的高铁运行速度留下了“安全冗余”的空间,高铁完全有能力跑得更快且安全,同时,高铁运行速度与安全无关,是否调整时速要看是否实现最“经济”运行。 我们很容易理解,高铁提高时速与安全隐患之间并无直接关系,当年的甬温列车事故并不是列车高速运行导致的悲剧,今后如果提高车速,并不会造成安全隐患的直接上升。 可是,仍有几个焦点疑问挥之不去。运行指挥系统纰漏曾经造成的灾难,固然不是高铁自身固有的问题,但“理想”的高铁毕竟运行在“现实”的环境下,时至今日,谁敢拍着胸脯说,高铁运行的配套硬件和软件系统隐患已经全面清除了?一旦下次灾难重演,今天拍胸脯的人该承担什么责任?没有把握确保高铁运行整体系统安全性的前提下,单独强调高铁“理想”化的运速,又有何“现实”意义呢?在高铁运行软硬件环境没有绝对把握的背景下,为什么不能保持当下较稳妥的时速呢,所谓“经济”的运行速度,难道不应该首先是安全的运行吗? 毕竟,最浅显的常识也会告诉我们,越高速度下意外导致的灾难后果越惨重啊! 讨论当前的高铁是否应该提速的议题,不仅要有精深的专业研究,更要有以公众、社会和国家利益为重的胸怀和担当,一定是社会和全体公众权益的“代言人”,要掂量好自己身上应有的沉甸甸责任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