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5版:文 娱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6年06月14日 星期二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本草中国》从热门综艺中“虎口夺食”

纪录片热播的背后是传统文化的“缺位”

  《本草中国》剧照

  □记者 庞锦燕

  

  最近,一部名为《本草中国》的中医药文化纪录片在江苏卫视意外走红,并以刷屏之势席卷网络。《本草中国》用10集的容量讲述全国各地的老药工和“本草”之间的故事,目前播了4集,在豆瓣网上评分高达8.4分,被网友称为“中医药版的《舌尖上的中国》”。这部片名老气横秋的中医药文化纪录片为什么能在热门综艺节目霸屏的周五档“虎口夺食”?它的底气何在?片中的中草药故事是否真实可考?它的热播又意味着什么?

  收视红火网友热议 “接地气、有人文气息”

  《本草中国》在江苏卫视首播时收视率高达0.83%,超过了湖南卫视老牌综艺节目《天天向上》。4集下来,收视率已追上曾火爆一时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

  在上周五播出的《本草中国》“境界”篇中,浙江62岁老药人丁社如,凭借着一项切白芍的独门绝技,引来网友一片惊叹———保持着吉尼斯世界纪录的老药人丁社如将1寸白芍切成360片,每片不足0.1毫米!

  “这一段看得我眼睛都发直了!完全无法想象3.3厘米的东西变成360片是什么模样!”“如果不是有视频有真相,打死我也不相信有人能做到这样的事情!”“这个吉尼斯世界纪录比拉汽车什么的有意义多了,现代中国缺的就是这样的工匠精神!”网友纷纷在《本草中国》的官方微博和微信上留言。

  而在知乎上,《本草中国》也引发了广大网友的讨论。网友“狼宝宝”点评说,《本草中国》讲述的是本草,透露的是人文情怀。“这部纪录片在叙事风格上,和《舌尖上的中国》有异曲同工之处,风格轻松平实、温暖感人。画面构图以及配乐都很有讲究,大量的特写让人有一种代入感。”

  总导演干超揭“秘诀” “纪录片需要深入到文化的肌理”

  记者昨天通过节目组联系到了《本草中国》的总导演干超。“做这样一个片子,不是说要靠它去完成弘扬祖国中医药那么大的一个目标,而是想让更多人能够走近中医药,在这个世界里寻找更多有趣的,对身体和精神世界有滋养的东西,也就是所谓的天人合一。”

  干超刚开始拍摄时内心其实有点忐忑:“这是一部正统的纪录片,首次进入一线卫视周五的黄金档,PK各大卫视的王牌综艺节目,无异于‘虎口夺食’。”那么,这部小众的纪录片怎么就入了年轻人的“法眼”?干超笑着回答“这可不容易”。他说,8路摄制组历时两年,用了航拍等各种高端设备与技术,走遍全国30多个省、市、自治区,深入长白山抚松人参、广东化州橘红、宁夏中宁枸杞、江西广昌白莲等各个药材生产基地探访。他说节目热播的秘诀只有一个———心存敬畏,“我们体验当地中药人的生活,带着对传统中医药文明的敬畏之心上路。”

  “这是一次成功的尝试。从我们纪录片人的角度来说,纪录片应该在周五晚间档这样的黄金时段播出,它体现了中国电视的品质、创造性和责任感,也传达着时代的价值观。”干超直言,在拍摄纪录片的团队中,确实也有不少人太看重表面繁华的东西,没有真正深入到文化的肌理去做研究,做一些田野调查,而这一点恰恰是纪录片最需要的。

  中草药研究专家点赞 “给老百姓上了堂本草普及课”

  在《本草中国》“双面”篇中,本草“药食同源”双面奇效让观众大开眼界:剧毒的附子居然成了“回阳救逆第一品”;百年何首乌,竟然有着生熟异治的双面功效;芡实、山药既可入食,亦可入药。而在第一集“时间”篇中,观众被时间与药材之间的微妙联系所打动:藏红花要早晨摘下,中午送去烘干,隔夜价格就会下降;陈皮需要反复晾晒,晾晒时间越长越好;天麻需要和蜜环菌与木材一同埋藏在地下进行共生,才能发挥出最大的药效……

  这些中草药药材的药性和炮制手法是否是真实可考的?记者昨天就此采访了我市中草药研究专家邬坤乾,他表示:“本草的‘化毒为药’、‘生熟异治’、‘药食同源’、‘双向调节’等功效,确实存在。以地黄为例,熟地黄有滋补功效,生地黄就没有。”他说,中药的核心在于古法炮制,宁波药店在售的药材都是经过古法炮制的。“古法炮制更像是一个载体,通过烧、炼、泡、灸等方式,将药材药性完美呈现。”

  在邬坤乾看来,《本草中国》这一纪录片的播出,给广大百姓上了一堂本草的普及课。

  传播学者点评 “纪录片热播的背后是传统文化的‘缺位’”

  “纪录片《本草中国》收视红火击败综艺王牌节目,这其实是在释放一个信号:当下年轻人对回归中华传统文化热情高涨,他们对匠人精神充满敬意。”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传媒与设计学院副院长何镇飚教授昨天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这是一个值得欣喜的现象。“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正在以自己的方式走近传统文化,传统文化也以独特魅力吸引着年轻人。纪录片《本草中国》说的是本草,传递的是中国传统文化,节目组聪明地找到了不同时代的契合点。”

  何教授说,在年轻群体的收视习惯中,明星、综艺虽然必不可少,但是以传统文化为载体的纪录片绝对存在市场。“纪录片热播的背后反映的是传统文化的‘缺位’,其实这类节目要做到吸引年轻观众是很难的,既要保留传统文化的核心,又要有革新,有一个原始材料再加工的过程。”

  而这,正是电视人努力的方向和提高的空间。

  前不久,从上海电视节的尖峰论坛上也传来类似的信号———在用户平均年龄只有17岁、一向被视为二次元文化基地的哔哩哔哩弹幕视频网站上,最火的视频竟然是一部央视已经播出过的严肃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许多业内人士从大数据、热播案例着手,指出过去认为“90后观众就看脸,电视选择‘颜值即正义’”的看法其实是错误的,事实上,年轻观众还是愿意接受传统和正向的东西,这些接触过海外优质影视资源的收视人群对优质内容反而有着比老辈人更高的需求。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