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版:深 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6年06月15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留下老物件 诉说时光与乡愁

宁丰社区小小陈列馆扣动市民温暖心弦

  在宁丰村史迹陈列馆内,居民们体验参观老物件。
  一居民欣赏老物件。

  □记者 边城雨 通讯员 许雪婧 陈逸超 文 唐严 摄

  

  在宁丰社区居委会二楼,有一个史迹陈列馆,里面陈列着555牌时钟、铜火铳、捣臼、犁等这些已经远离现代生活的老物件和近百张风貌照片。居民们围在一起开心地谈论以前的美好记忆。这个陈列馆运行一年来,吸引了不少市民慕名前来参观,“在这儿,让我回到了想起了以前走过的岁月,很有感触!”昨天下午3时,来自江东区长丰社区的周先生对记者说。

  据了解,这也是我市三江片首个单一建制村史陈列馆,连主办方也没有想到,这个小小的陈列馆,会引起那么多人的共鸣。

  每一个物件

  都沉淀着一片乡愁

  昨天下午两点,宁丰社区史迹陈列馆,围了十多个村民,都在热烈的议论着。

  “这个是我们用过的煤油灯,那个时候没有电,家里就靠这个照明。村里通上电大约是上世纪80年代初期,这个灯最少也有40年了。”村民沈杏娥说。

  “每每走进陈列馆,我就像又回到了当年的那个老村子,那儿有我的老房子,房前有蛙鸣、狗吠之声,再看看现在的生活,好像经历了两重天。”今年70岁的村民徐小狗说。

  记者看到,这个陈列馆并不大,一共只有两百多平方。馆内设置四个区块,包括记忆宁丰、自强宁丰、品质生活和宁丰荣誉四部分内容。从南宋初年舟宿渡的传说开始,到宁丰人自强自立发展农业,再到现在的宁丰人在舟宿云庭小区的品质生活,都浓缩在这小小的陈列馆里。

  最吸引人的还是记忆宁丰这个版块,里面都是村民们用过的上百件的老物件:有一百多年历史的红籽脆瓜老照片,有民国时期的钱币,有铁犁、蓑衣斗笠、扁担箩筐等宁丰人过去常用的生产工具等等。一件件充满回忆的老物品,看上去都是锈迹斑斑的,刹那间仿佛把人带回到了过去的时光。

  宁丰社区居委会书记兼主任周素勤告诉记者,每一个物件都沉淀着一片乡愁。虽然从村民变成了居民,从平房搬进了楼房,昔日的庄稼、菜园、耕耘渐行渐远,但是大家内心还有那个不曾远离的村庄和田园生活,人们的追忆都寄托在这个小小的陈列馆中。

  征集令一出

  压箱底宝贝都拿来了

  宁丰村居委会副书记张孝渊告诉记者,原宁丰村,东依天童北路;南邻鄞州区长丰村;西靠江东南路、隔奉化江与海曙区相望;北临兴宁路、卧彩江。有林家、邹家、宋家三个自然村。2004年9月撤村建居,成立宁丰社区居委会。2005年11月成立东郊街道宁丰股份经济合作社。2008年8月,宁丰社区启动拆迁,并于2011年12月建成宁丰社区安置房(舟宿云庭小区)。

  去年5月份,村民们开始正式往新建成的新居里搬。“老村子没有了,但是这些老东西扔了可惜,搬到新房里又没有地方放,最好能找一个地方,把这些东西全部保管起来,多少年后,让大家看到,还能找到昔日的记忆和教育后人珍惜现在的生活。”张孝渊说,当时一些老年村民找到他们,对这些老物件恋恋不舍。他们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建议,于是就向全体村民公开征集这些东西。

  征集令发出之后,尽两天的时间,就收到了村民们自愿拿过来的物品60余种100多件,这里面有老照片、家谱、粮票、布票、晒粮用的摊粮抓、算盘等,好多都是压箱底的宝贝。

  这个村史馆建成之后,吸引了不少市民前来参观,特别是一些学校,每到节假日总是组团前来接受感恩教育。

  挖掘老物件

  留下更多“宁波记忆”

  记者在采访中还了解到,这些年来,我市在拆迁和旧村改造中,留住乡愁记忆也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并作为一项重要建设来实施。

  早在2007年,福明街道东部五个农村社区面临着集中拆迁。村前的老石桥、门口的老石臼对于一些热心村民们有着说不尽的依恋。原东部松下村、邵家村的村民启动“老物件”的民间收集。在社区二楼专辟了近百平方的场地设立了新城社区“史迹陈列馆”。“现实的村子没有了,但我们的精神家园还在。”新城社区党总支书记徐红霞说。

  去年,江东仇毕村也被列入拆迁范围,村里也在开始收集这些旧物件将专门建一个陈列馆,以帮村民留住乡愁。

  我市知名文保专家杨古城说,乡愁实际上是人一种恋旧的文化情结。我们所恋的这个“旧”有多方面的含义,可以是故乡的故土故居甚至一草一木,也可以是我们从小就习惯了的某种习俗方式或者一种器具,根深蒂固,把和乡愁有关的东西留下来,就是留住了乡愁,在一定意义上就是守住了文化,守住了我们灵魂的寄托。

  杨古城还认为,城市改造和建设尤其需认真对待已经不多的可以寄托乡愁的文化意象和文化元素,城镇建设“要体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要融入现代元素,更要保护和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只有这样,才能留住我们的乡愁,承续我们的文化。

  最是此物寄乡愁

  虽然经历了岁月的沧海桑田,每一个老物件的背后,都有一个沉甸甸的记忆。采访中,记者请了几个老物件的捐献人,讲述了其中的故事。

  

  讲述人:陈国华 捐献物品:耕田用的犁

  这张犁,是我父亲置下的,然后又传给了我。那个时候,没有拖拉机什么的,耕田全靠它。我在后面扶着犁,前面是两头牛在拉。虽然速度有些慢,但是犁出来的地又匀又深,营养足,庄稼长得好,一点也不比机械的差。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村里的地越来越少。上世纪九十年代,农机开始成为庄稼地里的主力,牛也没有了。一直到2013年,村里惟一的土地也被征用了,这张犁基本上就退役了。但是,用了几十年,实在舍不得扔,就保存了下来。

  

  讲述人:仇海良 捐献物品:索尼卡带收录机

  这个收录机是上世纪80年代在日本的亲戚买来的。在当时,这可是一个高级家电。这个收录机,给我留下了很多美好的回忆,让我学会了很多流行歌曲,还买了很多磁带。收录机的质量真是不错,一直用到1995年前后,随着各种电子设备的登场,这台收录机才被遗忘在角落里。

  

  讲述人:邵建定

  捐献物品:老式的一次成像相机

  我以前当过村里的电工兼治保主任。1990年的时候,宁波的经济开始发展,吸引了大量的外来务工人员前来打工。但是,打工需要办暂住证,好多打工者没有照片。最后,村里的领导一商量,让我买了这个日产的照相机,这个照相机当时的价格2000元,我也爱玩,就咬着牙买了。从此,凡是给外来务工人员办暂住证,如果没有照片的,由我来拍。拍照片只收一个成本费,有的人没有钱,也就算了。这个照相机,我前后拍了数万张照片,大部分都是证件照。一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随着数码照相技术的兴起,这台照相机才完成了历史使命。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