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6版:民 生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6年06月15日 星期三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头晕目眩需警惕“耳石”脱落

  □记者 童程红

  通讯员 刘春霞

  

  不少人都有过起身或躺下时头晕目眩的经历。然而,很多人并不清楚,这些晕眩感多半是由于耳朵里的“石头”作怪。

  一个月前,家住宁波市区的刘阿姨睡觉翻身时突然眩晕,并感到恶心作呕,在当地医院打针、输液一段时间后,头晕稍好转。可回到家后,头晕却仍然不时来纠缠,甚至发展到转头时也头晕。万般无奈的刘阿姨终于在友人介绍下来到龙赛医院神经内科诊治。

  “这种眩晕很可能因‘耳石’脱落而起,能用手法复位来治疗。”该医院神经内科主任戴胜兵询问过刘女士病史并进行简单的体检后,诊断为因右侧内耳耳石脱落所致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即“耳石症”。经过数分钟的手法复位治疗,刘女士的眩晕症状很快消失了,恶心的感觉也好多了。“这么快就好了?”惊喜交加的刘女士反复试着翻身、坐起、行走,这才确信自己康复了。

  “这种病在临床上极易误诊,不少人往往兜了一大圈才找到症结所在。”戴胜兵介绍,神经内科门诊中,30%至50%的眩晕患者是受困于“耳石症”。该类病人常被误诊为梅尼埃病、颈椎病、脑供血不足等,接受镇静剂、抗眩晕药物等药物治疗,但往往效果不佳。

  那么,要如何辨别“耳石症”呢?“耳石症患者一般是在床上起卧、翻身等体位或头位改变时出现发作性眩晕,持续数秒至数十秒自行缓解,这是其最大的特点。”戴胜兵说,该病是由于内耳椭圆囊上的耳石脱落后,沉降到与其相连的半规管内,当患者体位或头位发生变化时,这些“石头”在重力作用下在半规管内沉降从而刺激前庭神经感受器而引发眩晕。

  “耳石症”从少年到老年均可发病,其中50至60岁女性为高发人群,病程可持续数天至数月。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