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溪 近日,浙江台州天台县公安局破获一起生产、销售毒胶囊案件,捣毁生产窝点1个、生产线4条和仓库5个,现场查获可疑空心胶囊1595箱和206袋,共计1.355亿粒,涉案金额达135多万元。截至目前,已有6人因涉嫌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被批准逮捕,取保候审2人,刑拘在逃1人。而“毒胶囊”黑色产业链早在17年前就已存在。 6月15日浙江在线 “毒胶囊”的悲剧一直留在脑海之中挥之不去。曾记得,修正药业等9家药厂13个批次药品,所用胶囊重金属铬含量超标。针对此事件,2012年4月21日,卫生部要求毒胶囊企业所有胶囊药停用,药用胶囊接受审批检验。2012年4月22日,公安部通报,经调查,公安机关已立案7起,依法逮捕犯罪嫌疑人9名,刑事拘留45人。2015年1月13日,山东济南警方破获一起生产、销售毒胶囊案,现场查扣涉嫌“空心毒胶囊”50万粒。警方透露,还有近百万粒重金属铬量超标胶囊皮,已销往重庆、黑龙江、内蒙古等10多个省区市。现在又见“毒胶囊”,只是更让我们想不到的是,这次发现“毒胶囊”的黑色产业链早在17年前就已存在,这要比远2012年发现的“毒胶囊”还早,且历经严打而“顽固”地活着,“毒胶囊”为何如此坚挺? 药品安全,人命关天。“毒胶囊”不但贻误患者病情,还会对人体肝、肾等内脏器官造成损伤,在人体内蓄积具有致癌性并可能诱发基因突变。对于“毒胶囊”,绝不能让其仍然存留于世。生产、销售“毒胶囊”是因为利益存在,一些不法分子将眼睛盯住“毒胶囊”,并不是特别奇怪的事,问题的关键是“毒胶囊”如何能够到达病人的口中?要知道,从制造到销售,虽然能够搞得十分隐蔽,能够在暗中层层转销,但长达17年仍然未被发现?这究竟是不法分子太狡猾还是监管部门太无力? 一边是全国已经对“毒胶囊”同仇敌忾,各地纷纷严打“毒胶囊”,一边却是“毒胶囊”黑色产业链存在长达17年,这真是莫大的讽刺。为何严打“毒胶囊”却打不掉已经存在多年的黑色链条?诚然,既然称之为“黑色链条”,自然是在暗中进行,要发现会有一定的难度,但要知道,制造“毒胶囊”最终的目的是卖出去,不然的话就是“废物”。而要将“毒胶囊”卖出去就会露出马脚,怎么就发现不了?这说明了一方面药店、医院进药渠道存在问题,以至于会让“毒胶囊”进来,另一方面也说明了监管“技术水平”太低,竟然一直发现不了“毒胶囊”的黑色链条。 “毒胶囊”这次不是死灰复燃,而是从未绝迹。有多少专项整治才能治死“毒胶囊”?还会不会有“毒胶囊”仍然蕴藏在离我们不远的地方,窥探着我们的口袋,残害着我们的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