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5版:法 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6年06月16日 星期四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只脚在车内”算不算车内人员? 受伤乘客和保险公司为此打起官司

  漫画 章丽珍

  □记者 殷欣欣 通讯员 尹杉

  

  林先生与朋友夜间打出租车,朋友先上车,他最后上车。出租车司机没有注意到林先生就突然开车,而此时林先生左脚刚迈上车,人还在车外,以致右脚被车轮轧伤。索赔过程中,林先生究竟属于车内人员还是车外人员引发了纠纷。近日,鄞州区法院就判决了这么一起特殊的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纠纷案。

  乘客欲上出租车时被意外轧伤

  2014年4月的一个晚上,林先生和两位朋友一起在鄞州一家餐馆吃饭,饭后三人打了辆出租车。当时,他的两位朋友先上车,林先生后上车,因为路边的光线比较暗,出租车司机李师傅没看清车外的林先生,以为坐车的就两位乘客,没等林先生上车就开车了。最终导致林先生右脚受伤,住院治疗。

  交警部门认定出租车司机李师傅负事故全部责任,林先生无责任。林先生出院后,保险公司以他应属于乘客为由,仅同意按照车上人员险进行赔偿。而林先生不认同,协商无果后,他将李师傅及出租车投保的保险公司诉至鄞州法院,要求赔偿医疗费、误工费等共计5万余元。

  法院认定原告属车外第三者

  庭审中,李师傅对事发经过及责任认定均无异议,同意依法赔偿。而被告保险公司则答辩称,肇事车辆仅投保了交强险和第三者商业险,未投保不计免赔险。而他们的商业三者险相关条款约定:“本保险合同中的本车人员是指发生意外事故的瞬间,在符合国家有关法律规定允许搭乘人员的保险机动车车体内或车体上的人员,包括正在上下车的人员”,原告应属于“本车人员”,而不是车外人员,故应只能按车上人员险赔,属于座位赔付险的范围,原告不能在交强险和商业三者险范围内获得赔偿。

  庭审中,该案的争议焦点是原告林先生在事发时属于本车人员还是车外第三者。鄞州法院经审理后认为,被保险人以外的受害人属于本车人员还是车外第三者,应根据其在事发时所处的位置和成因综合判断。

  本案中,原告准备乘坐出租车,事发时一只脚已踏入车内,另一只脚仍处于车外,此时出租车与原告处于车外地面上的一只脚发生碰撞,从总体上判断,原告的大部分身体仍处于车外,未完成由车外第三者向本车人员的转变即发生事故,故原告仍属于车外第三者。

  此外,保险公司的商业三者险条款虽对本车人员解释为包括上下车人员,但保险公司作为提供格式条款的一方,未用足以引起投保人注意的文字、字体、符号或者其他明显标志做出提示,不能以此作为免除赔偿责任的抗辩理由。故被告保险公司应当首先在保险限额内予以赔偿,不足部分,再由侵权人被告李师傅予以赔偿。

  法院依法判决被告保险公司在保险范围内赔偿原告经济损失5万余元,被告李师傅赔偿原告经济损失1千余元。判决后,双方未提起上诉。该案一审判决已生效。

  法官说法

  根据事发时位置和成因来判断

  承办该案的王法官介绍说,根据《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条例》第二十一条第一款规定:“被保险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造成本车人员、被保险人以外的受害人人身伤亡、财产损失的,由保险公司依法在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责任限额范围内予以赔偿”。

  被保险人以外的受害人属于本车人员还是车外第三者,应根据其在事发时所处的位置和成因进行综合判断。除因碰撞等事故原因或为避免事故而跳车外,受害人在事故发生瞬间处于车辆外的,即属于第三者;反之,则属于本车人员。本车人员与车外第三者可以随着时空的变化而发生转变。受害人进入车内,完成了上车过程,就由车外第三者转变为本车人员;受害人非因事故原因(客观上事故碰撞等原因或主观上避免事故而跳车)已提前脱离本车,事发瞬间不在车体内,就由本车人员转变为车外第三者。

  至于受害人是否完成车外第三者和本车人员的转变,应根据事发瞬间其身体的整体部分是处于车内还是车外进行判断。如果事发时受害人身体的整体部分已进入车内,即便部分身体仍处于车外,也不影响其向本车人员的转变;反之,若受害人身体的整体部分处于车外,即便部分身体已在车内,尚未完成向本车人员的转变,仍属于车外第三者。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