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03年12月21日,吴建民接受本报记者专访那天,记者进入北京人民大会堂的请柬。 |
□记者 陈旭钦 昨天,当外交家、国际展览局名誉主席、中国前驻法国大使吴建民因遭遇车祸离世的消息传出后,许多人为之痛惜。本报记者回忆起2003年12月21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中国会展经济论坛间隙专访他时的情景,他的温文尔雅、睿智渊博、幽默风趣历历在目,令人难忘。 更令人佩服的是吴建民的高瞻远瞩。在上海世博会还未举办的七年之前,他在接受记者专访时就为宁波城市发展指路———“2010年在上海举办的世博会,将是宁波经济的推进器。宜早做准备,提前分享这块硕大‘蛋糕’”。“上海世博会不仅是一场史无前例的盛会,更是一场文化盛宴。希望我们用世界的高度和眼光来研究世博会,研究会展经济。”(详见2003年12月25日《宁波晚报》头版报道《世博会“蛋糕”宁波如何分享》)。 “宁波应有自己的展馆” 要知道,当时在2003年,许多人根本不清楚世博会是怎么回事,更别说里面可带来什么商机。 记得那天上午10时许,在中国会展经济论坛开幕式结束后,穿着一套笔挺的藏青色西服、系着红色领带的吴建民,被我们5个记者围住,然后拉到北京人民大会堂的三层金色大厅门前,他和蔼地站着接受我们的采访。 他有前外交部新闻发言人的经历,对我们每个记者的提问,很耐心地听着,回答也不紧不慢,神态自若,讲话颇有一番艺术水准。 当时,我们这些记者对世博会根本没概念。但他兴奋不已地就给我们“灌输”世博会知识。“1998年我到法国去担任大使,随后就介入到上海世博会的申办工作。2002年1月30日,我代表中国政府向国际展览局递交了中国申办2010年世博会的报告。本月(2003年12月)3日在摩纳哥,国际展览局通过大会投票确定2010年世博会举办权。当时竞争的激烈程度是前所未有的。中国是五个申办国家之一,第一轮波兰被淘汰,第二轮墨西哥被淘汰,第三轮韩国被淘汰,第四轮俄罗斯被淘汰,最后是54:34,中国大胜,相当漂亮。当大会主席宣布上海取得了举办2010年世博会的权利时,我们都欢呼起来。这是中国崛起的时候,世博会走到中国不是偶然的,世博会也是追随世界大潮流的……” 他激动地说,“世博会是展示人类文明进步的成果,也是人类智慧的集中呈现。可以说是全球范围的头脑风暴,科技含量最高,展示的国宝最多,能够给人以深刻启迪。” 当时本报记者问他,“吴大使,您觉得上海世博会能给宁波带来多少商机?”他回答,“世博会机遇是全中国的,与上海就一个杭州湾之隔的宁波,地理区位有明显优势,当然能带来更多机遇。世博会持续184天,将会带给会展、旅游、信息、建筑、交通、金融等产业一大批商机。如何利用这一机遇?国内尤其是长三角地区包括宁波,应该抓住机会求发展。宁波应有自己的展馆,展示什么?如何展示?需要早做准备,通盘考虑。” 他建议,“宁波可以把2010年当作阶段性目标,以世博会内容为重点,积极、有序、高水平地推动区域合作,将宁波与上海的经济联动提升到一个新层面。” 时光到了2010年上海世博会举办时,他对宁波的预言、宁波的方案活动全部得以实现。 对宁波会展产业和教育充满期待 吴建民还长期关心宁波的会展产业和教育。2011年5月27日,他来到浙江万里学院考察,听取了该校的国家级特色专业———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的建设情况汇报后,他说,创新是教育的灵魂,文化育人是大学人才培养的中心任务之一,这些在万里学院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和发扬。要以世界的眼光来研究世博,研究会展经济。他为该校挥毫题词“研究世博”,勉励该校以世界眼光、开放胸怀培养会展人才。 近年来,吴建民先生还曾到过宁波大学、宁波诺丁汉大学、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等校园中,以“交流使人生更美好”等为主题,与宁波上千名学子展开对话,畅聊过外交艺术和人生价值观。 相关新闻 76岁的上班族 “等有一天做不动了,回头看,能做事情的时候做了,无悔无怨。” 1959年大学毕业后,吴建民一脚踏进外交界,就开始观察世界,迄今已经半个多世纪。 他觉得,现在的世界变化之深,影响之大,恐怕在人类历史上没有,“对头脑刺激很强”。 吴建民不愿意与现实脱离,因为“如果不用,脑子就衰老了,用进废退”。 他很佩服92岁的基辛格。 他想起和基辛格一起吃饭的场景,连连说“这个人很有意思”。基辛格胃口很好,一边吃饭一边回答问题,思维十分敏捷。 吴建民忍不住问基辛格身边的人,他是怎么做到的,答案就是从不与现实脱离。 吴建民其实也是这样,退休多年仍然保持着正常的工作状态:每天早上八点半,准时来到位于建国门外交公寓的办公室,中午休息吃个午饭,下午5点下班。跟年轻时不同,他尽量不开“夜车”了。 除了“朝九晚五”到办公室上班,吴建民其余的工作时间,都是在外奔波,尤其是到国外。 吴建民观察世界的出口,大概有三个:讲话,一年在国内外讲话六七十次;写文章,一年四五十篇;必要时向政府提点建议。 工作令吴建民觉得“蛮充实”。每见一个人,每参加一次会议,都能获得一些新东西。“我讲我的观点,也听别人的。”他说,“讲话、写文章才有新东西。全是老一套,自己和别人都觉得没意思。”据《新京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