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5版:人文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6年06月19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柴隆:寻味宁波美食里的烟火气

  □记者 陈爱红

  

  由宁波出版社出版的甬上第一本饮食文化小品《宁波老味道》,让很多宁波人认识了本土作家柴隆。甬城街巷市井味和烟火气,宁波人的精明与世故,坚韧与大气,在《宁波老味道》里若隐若现。《宁波老味道》从今年1月份首发至今,第1版印刷的5000本已经售出了4000多本。有台北同乡会的宁波人清明回乡探亲后,偶然间看到这本书,希望宁波出版社能将这本书变成繁体字,方便台北宁波籍老兵阅读。

  名人荟

  人物名片:

  

  柴隆,甬上第一本饮食文化小品《宁波老味道》作者,宁波市作家协会会员、十四届宁波市政协文史委特约文史研究员、中国民主建国会会员。对宁波地方民俗和传统文化有较深的研究,参与撰写《十四个沿海城市开放纪实·宁波卷》、《亲历浙东合作》、《北仑足迹》等著作。

  记者 胡龙召 摄

  是吃客也是家中厨男

  柴隆9岁时随父母来到宁波,在宁波读书、工作,后来又成了宁波女婿,他讲一口地道的宁波话,说起美食来总是手舞足蹈眉飞色舞。柴隆生来就喜欢寻味,自小嘴巴馋痨。孩童时代,放学后生煤炉时,他不忘煨个番薯烘块年糕,偶尔心血来潮,还会拿铁丝串起肉块,撒些盐粒,烤成肉串吃,对吃简直就是无师自通。长大后,他对吃的执著丝毫未减。因为会吃,甬城街巷星罗分布的餐馆饭店,但凡菜烧得好的,他几乎都去过,心里藏着一本美食地图,如数家珍。因为懂得吃,他在朋友圈里成了“首席点菜官”。成家后,经常吃丈人家的菜,丈母娘的菜做得干净、鲜美,让他对原汁原味、鲜咸合一的宁波菜多了几分关注与研究,深谙食中三昧。

  柴隆发现,宁波人日常做菜,大多数是就地取材,讲求时令,极少使用珍贵食材,连烹饪方式也是崇尚极简,往往一浸一捞后,便是一道“透骨新鲜”的好菜。于是,他开始研习宁波菜,至于食材如何挑选,择时令吃菜也能讲得出三分“吃门槛”,如清明前的“鰆鯃”(象山港马鲛鱼),小暑“赛人参”的黄鳝,中秋前后的鸭脯芋艿等。经过10余年的熏陶,他对宁波菜的认识也日渐深入。

  柴隆不仅爱吃还爱做菜。西北风刮起,他家的后阳台纷纷挂出鳗鲞、酱肉、香肠、风鸡;正月里宴客,他必裹荠菜春卷;清明前后,他必炮制笋脯花生;口中寡淡时,他就烤烤菜,随意取几株天菜芯切成小段,加菜籽油,佐以酱油、盐、糖等佐料,丢几块桂皮,用文火慢慢笃,直到汤汁收干出锅。他还常常在家里设宴款待同事朋友。柴隆的家宴在朋友圈里是颇有知名度和吸引力的,以致于有朋友在离开宁波去外地后还念念不忘在柴家家宴上吃过的味道。

  每次出差到一个城市,柴隆有两个地方必去:一个是城市的“老字号”号店铺,另一个就是菜场。他觉得一个城市的美味食材都集中在这两个地方,从饮食就可以体会当地人的性格和市井风俗。他认为当今的中国,每座城市看上去都很相似,能被用来区分的,似乎只有饮食习惯和弥漫在城市上空的气味,这话不假。

  追寻美食勾勒市井风俗画

  爱吃会做的人很多,却鲜有人像柴隆这样把这份吃的情怀化作了写作动力。早些年,在本报副刊“三江月”上,他陆续发表过一些关于甬城记忆和宁波老味道的小品文,当央视推出《舌尖上的中国》纪录片后,柴隆意识到自己也可以系统地写一本关于宁波美食的书籍。2012年底,他开始筹划写作提纲,2013年10月,他正式开始写作。大半年后,23万余字的《宁波老味道》全部完稿。跑遍宁波街头巷尾拍摄宁波美食,然后扑在案头写作到深夜,这大半年的时间里,柴隆常常写作到凌晨,第二天还要正常上班,为了补充体力,他养成了午休的习惯。写书的中途,他曾经满头的乌发一度因劳累而掉了不少。

  在写作的过程中,家人和朋友给了柴隆很大的支持与帮助。逢双休日妻子周蓉、朋友郑诚不仅和他一起去寻觅美食,还扛上专业相机帮他拍照。柴隆对照片的要求很高,一定要有烟火气和人情味儿。起初,妻子拍的照片没有体现出文章中的那种烟火气,夫妻俩发生分歧,妻子赌气说:“既然觉得我拍不好,不如向别人要几张图吧。”柴隆不妥协,坚持要寻觅那种“宁波记忆”。最后还是妻子妥协了,每次要拍摄前,她先把相关的文稿读三遍,深中肯綮。为了拍照的总体效果,柴隆的儿子也友情出场,成了书中那个啃“糖糕”的男孩。

  因为坚持,因为初心,因为理想,书中的每一张图片都透露着浓郁的人情味和生活气息。

  写书是为了传承和见证

  柴隆说,写书的过程是传承记忆和见证匠心精神的过程。写美食,须要懂美食。朗霞豆浆,是柴隆在写作之前从没有品尝过的极品豆浆。不仅柴隆之前没有品尝过,估计大多数宁波人都不曾喝过。但是在余姚人嘴边挂着这样一句话:到朗霞没喝豆浆,等于没到过余姚。为了寻找朗霞豆浆写好朗霞豆浆,柴隆先后5次到余姚朗霞街道走访。

  朗霞豆浆的豆浆铺子是干大林夫妇开的夫妻店,夫妻俩从清晨四点忙到晚上十点,一天能卖出800碗豆浆。有人为了喝一碗朗霞豆浆,曾驱车70公里慕名而至。干大林是朗霞豆浆的第四代传人,也是师傅徐国香的关门弟子,深得师傅真传,也是徐国香六个徒弟中唯一一个坚持做豆浆到现在的人。除了选用生长周期长、颗粒饱满、出浆率高的本地黄豆外,干大林在整个豆浆的制作过程中,一直用柴火烧浆,坚持用木桶煮浆,保持温火慢烧,同时恪守一斤黄豆出二十碗豆浆的古训,绝不多添水。而今,干大林的儿子,大学毕业的小干也继承了古法做豆浆,并且在余姚市区开了一家分店,他同样恪守古训,做纯正的朗霞豆浆。

  在写完《宁波老味道》后,柴隆计划继续挖掘和记录更多宁波本土饮食文化和制作食物的匠人,他正着手写《江厦观潮》和《郡庙风华》两本书,其中会有百年老店缸鸭狗的传奇故事,还有郡庙里的宁式糕点的介绍。他还想更深入挖掘这个城市的历史记忆。在食物里看到人间,这也是柴隆在《宁波老味道》中的努力,他表示今后继续创作《宁波三部曲》,写出更多体现人文情怀的作品。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