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6版:地理志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6年06月19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渐渐远去的水阁周古村

  水阁周段大古塘遗址

  □谢建龙

  

  在姚北平原众多的传统村落中,历史文化底蕴最深厚的当推泗门镇水阁周村。全村列入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登记名录的古建筑有16处,其中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古建筑数量名列余姚市各行政村之首。但这些年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更因为人们文物保护意识的淡薄,古村也渐渐地离我们越来越远。

  水阁周村形成于宋代,周姓是村里的第一大姓。据周氏宗谱记载,水阁周周姓一世祖叫周遇,字伯雨,号文昌,系宋代大儒周敦颐的六世孙。南宋初年,周姓为避战乱,从湖广永州府道州营道县营乐乡钟贵里(今属湖南省永州市道县),经余姚丰山,迁居开元乡汝仇里叶郎桥之右(今水阁周村),世称开元周氏。道县有一条濂溪,溪上有一座石塘桥。为使后世子孙不忘祖地,水阁周周姓先祖在迁居之初,即把村中的一座石板桥命名为“新石塘桥”。新石塘桥也是泗门镇有文字记载建造年代最早的桥梁。可惜的是,就在20多年前,因为年久失修和道路扩建,这座历史悠久的宋代古桥改建为水泥桥了。

  到明代中期,水阁周周姓已繁衍至第十世,发展为有十四个房头的大族。清康熙年间,族人在村中建周氏宗祠,共三进。祠前是照壁,东西围墙各开边门以便通行。第一进七开间,其中正屋三间。第二进五开间,堂匾曰“大本堂”。第三进是七开间楼房,楼上檐下挂“对越楼”匾。周氏宗祠不但规模居姚北各姓宗祠之冠,其最特别之处,是祠堂里有两个戏台,这在余姚其他宗祠中也是难得见到。周氏宗祠附设矜恤义庄,在祠西侧建5间楼房作庄屋,有田产千余亩。上世纪八十年代,宗祠第一二进先后拆除,仅存第三进“对越楼”,现在也是摇摇欲坠,几近坍塌。

  周氏宗祠东侧是周氏义塾,建于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前后两进各5间,东西厢房各3间。宣统元年(1909),改办私立莲溪初等小学堂,即水阁周小学的前身。到2006年,周氏义塾尚存最后一进,不久随着水阁周小学教学点撤并,这幢已有300余年历史的古建筑也被拆除,原址建了村欢乐大舞台。

  水阁周村北枕大古塘。这段大古塘的前身是余姚西部塘,相传始筑于唐代。南宋末年,周遇之孙周俞因先祖周敦颐喜爱莲花,而将村后的海塘命名为莲塘。元代至正元年(1341)春,余姚州判叶恒奉檄修治全县海塘,曾歇息于水阁周村。叶恒出于对周敦颐人品学问的仰慕,索性将全长一百四十里的新修海塘统一命名为莲花塘,民间俗称后海塘,即今大古塘。据民国《余姚六仓志》记载,明洪武年间,信国公汤和为备倭两次经过水阁周村,蒙村民周兰畹致千金饷军,便晓谕军士;“吾观周氏逼近海,恐此塘卑狭,不足御冲激,应高广之。”众人于是“踵筑数日”,使得水阁周村后的海塘大阜若山,从此再无海患。水阁周村段的大古塘不但是余姚海塘中最高大的,而且还是唯一保存至今的大古塘。2009年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时,余姚文保部门就选择这段大古塘进行普查登记。当时这段大古塘仍有两三百米长,两米高,像一道城墙保护着村子。可惜没过多久,城建部门沿大古塘修筑公路,沿路村民纷纷将各自屋后的大古塘开挖,建造所谓的店面房,有上千年历史的大古塘遗迹就这么消失了。

  在大古塘未完工之前,沿海百姓曾筑土堤于内地,以防潮汐溢决,因“其制随地形上下,散漫不一”而称散塘。以前大古塘南北相距二三里皆有散塘,其迹大多湮灭,但水阁周村则一直保存着一条完整的散塘,名省塘。省塘位于大古塘南,东起云柯漾山(今低塘街道洋山村),西至罗家山(今属临山镇湖堤村),全长30华里,历来是姚北一条重要的东西交通要道。沿省塘两侧,在明清两代先后形成低仰(今低塘)、塘堰桥、廊下(今朗霞)、第四门(今泗门)、湖堤等市集。横贯水阁周村的省塘,路面全部用长石板铺成,可谓是余姚散塘最后的遗迹。前些日子,省里要求各地上报古代海塘现状及保护情况,以便全省统一开展海塘申遗工作。当余姚文保部门人员兴冲冲跑到水阁周村,打算给省塘拍照建档,到了现场才发现,省塘也于去年刚被拓宽成了一条水泥马路。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