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立宝和荣荣在青少年心理成长体验中心。 记者 王鹏 实习生 戚正一 摄 |
□记者 胡珊 孔玲 通讯员 应敏 上周,“顶吧”预告了本期的主题是“教孩子如何提高注意力,适当释放压力”后,本报热线87777777接到了不少家长打来的电话。 家长们的烦恼主要来自于这些问题:“孩子注意力不集中怎么办”、“孩子有社交障碍,在陌生环境里总是一声不吭”、“孩子考试压力蛮大的,如何教她放松”、“孩子动不动就打人,是暴力倾向的表现吗”…… 上周四,本报在报名读者中选择了两名家长,请她们带着孩子,一起到位于甬江街道湖西社区的“12355”青少年心理成长体验中心体验了一把。 烦恼 感觉宝宝的问题不少 5岁的立宝(化名)目前正上幼儿园中班,看起来挺乖巧可爱的。 “我在家里观察过他,无论是学习还是玩耍,他能集中注意力的时间最多不超过10分钟。”立宝妈妈倾诉说,“比如他最爱的乐高积木,让他搬个小板凳坐下来搭,我陪着他时,他搭得好好的,等我有事转个身回来,发现他已经拿起了旁边的小汽车把玩。还有平时教他学数学,一般在10分钟后,他就会跟我提出,好累想休息了。我也问了班上其他小朋友的家长,发现同龄的孩子,集中注意力一般可以在半个小时左右,立宝跟同龄的孩子明显有差距。” 立宝妈妈说,专注是关乎成功的一项重要品质,如果孩子从小就不能专注沉静下来,对以后的学习工作都会造成影响。因此她才这么心焦,希望找到合适的训练方法。 而荣荣(化名)妈妈的担心则是因为,儿子喜欢在家打人。“别看他只有3岁,上次一个什么事情不合他心意,居然用一个拖把柄粗的棍子敲他奶奶,差点把老人家敲晕了,我也被他这样打过。为了这事,我跟他爸爸常反思原因在哪里。是不是因为我们以前教过他‘如果外面有小朋友打你要反击回去’才导致他这样?” 测试 其实孩子表现很正常 “12355”青少年心理成长体验中心由江北区甬江街道和宁波市心理援助协会合力打造,目前对甬江街道辖区内的青少年免费开放。 立宝喜欢赛车,体验中心的社工徐冬冬给他戴上了一个类似于头戴式耳麦的脑电波探测仪。立宝站在赛车道前一动不动,但车道的玩具赛车已经飞快地跑了起来,连接着探测仪的一台机器上显示着数值。“这个数值就是立宝专注程度的一个反应,如果在90以上,说明专注程度非常高。”徐冬冬说。 记者注意到,立宝玩耍的时间绝对超过了10分钟,而且机器显示的数值大多数时候都在20到70之间,说明立宝的专注度还是不错的。 和立宝不一样,荣荣更喜欢的是“有声宣泄人”。“宣泄人”像普通人一样大小,手臂是活动的,可以摆出不同的姿势。 荣荣举起小拳头重重地打在了“宣泄人”的胸口,“宣泄人”立刻夸张的声音大叫起来:“哎哟,别打脸,打屁股”,“你饶了我吧”……刚来时还显得有点腼腆的荣荣立刻被逗得哈哈大笑。 “荣荣这种情形,不过是一种逆反的表现,不能将之定义为暴力倾向。”宁波市心理援助协会的夏会长分析说。 告诫 家长才是问题制造者 夏会长告诫家长,对孩子行为影响最大的还是家庭教育与特有生活习惯。从核心问题来说,家长才是孩子问题的主要制造者。比如,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孩子兴趣爱好的培养,孩子对待学习和社交的态度等等,都离不开家长的教育和引导。而每个家庭因背景环境不一样,处理方式也不一样。对孩子的高期望值,强加于孩子的愿望,甚至是家庭氛围等等,都是影响孩子性格和成长的重要因素。 1.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家长该怎么办? 夏会长介绍,在协会与学校联合实施的中小学生心理成长项目中,也常常有老师、校领导和家长反映某些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小动作多,影响了其他孩子等问题,因此寻求帮助的也不少。 因为孩子的年龄小,一般都不是自己主动寻求帮助,本身缺乏改变的意愿,也很少会主动说出自己的苦楚。另外,儿童的言语发展不充分,缺乏有效沟通的能力。因此,如果是单纯的心理咨询,对于解决这方面的问题,显然并不是最好的方式。 家长或许可以试试艺术治疗,通过沙盘、绘画、音乐、戏剧等艺术媒介,处理当事人的情绪。在心理学上,这种治疗方式有助于个案在治疗过程中开放自己、降低防卫心理,让个案更清楚地认识自己。同时,艺术的表达也比较能够将一个人内心的情绪或意念具体地表现在作品上,帮助其认知这些情感和意念的存在,从而促使其进行自我整合。 近年来,艺术治疗也逐渐成为儿童性格培养非常重要的技术,能有效提高孩子的注意力,也能够治疗发展迟缓、情绪障碍、自闭症、多动症以及有创伤经历的儿童。 2.孩子动不动就打人,是暴力倾向吗? 对孩子动不动就打人的问题,夏会长表示,这样的行为不一定都属于暴力倾向。 孩子打人可能有多方面的原因,比如父母教育方式简单粗暴,对孩子关爱不足,内心压抑容易使孩子产生冲动攻击行为。 更小的孩子也有可能因为语言能力的不足,不能准确表达自己的想法等多种原因,产生攻击行为。 “儿童期人格特征并不稳定,家长、老师们贸然认为孩子有‘暴力倾向’,给他贴上这样的标签,并高度关注,其实并不利于孩子攻击性行为的改善。”夏会长说,恰当的方法是多对孩子身上好的、正性的那一部分行为时常给予奖励和强化,通过交流和陪伴使孩子感受到家庭的关爱。有了足够的自信心,孩子的攻击性就会逐渐减少或者消除。 同时,家长也要注重自我修养,不要打骂孩子,不要在孩子面前毫无顾忌地攻击别人,也要避免夫妻间的争吵或打骂,为孩子树立榜样。 3.在陌生环境很腼腆,是社交障碍吗? 对孩子在陌生环境中的腼腆表现,夏会长认为家长不必过于担心。 社交障碍主要表现的是自卑、封闭以及对人的恐惧、敌意等等,如果视作一种症状,那么紧张害怕的程度肯定不止于腼腆和不敢大声说话,更多地表现为面红耳赤、胆怯、拘束紧张的状况。 夏会长说,轻微的害羞,是正常现象。每个孩子都有自己人格的独特性,比如有的外向,有的内向,这都没有好坏之分。 无论孩子的性格是活泼的,还是内向腼腆的,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之中,表现得比平时安静、腼腆是正常的行为表现,如果没有更多异常的情绪和行为,以后随着年龄增长,各种人际交往的增多,孩子会自然地掌握人际交往的方法。 有时候,家长过度地关注孩子,试图让孩子在各方面都表现完美,契合自己对孩子的要求,否则否定打击,倒反而导致孩子不敢大胆表现。 下期预告 下一次的活动,我们来聊一聊亲子阅读。 本周,宁波晚报将与纸飞机童书馆一起,开一个关于亲子阅读的现场交流会,同时建立一个相关微信交流群。 为了迎接“小候鸟”的到来,现场除了一些资深阅读推广人来分享亲子阅读经验外,我们还会邀请部分有需要的外来务工人员来听一听如何给孩子读书。纸飞机故事妈妈团也会送出部分绘本给“小候鸟”们。 如果你是外来务工人员,如果你感觉在亲子阅读上有点力不从心,或者如果你有一些阅读经验可以和他们分享,请打晚报热线87777777,或者在宁波晚报的公众微信后台报名,并留下联系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