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看见·云走·一人一艺”表演现场。 记者 胡龙召 摄 |
□记者 陈晓旻 昨日下午,“看见·云走·一人一艺:侯莹现代舞揭示展”在宁波美术馆3号厅上演,旅美先锋编舞家、被称为“舞蹈界卡夫卡”的侯莹和她的团队表演了一场别具一格的现代舞。现代舞在美术馆这样的非剧场类公共文化空间中演出,在宁波还是第一次。 《看见·云走》融入器乐、朗诵、越剧、现代舞等多元艺术,跨界演绎。除侯莹团队外,浙江纺织服装学院的30多位学生和宁波市交响乐团的大提琴手也参与其中。 美术馆的墙就是舞台 《云走》现代舞是一部纯肢体动作性的舞蹈作品,舞者们用天马行空的肢体表现力,酣畅淋漓地具象化了各种引人深思的主题,彰显了现代舞的精髓———打破拘束,自由表达。 一头男性化超短发的侯莹,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舞蹈,是在用肢体尽情表达内心,但并没有具体的故事。‘云走’这个主题,大意是时光就像天上的云,飘过去就走了,谁也留不住。其实观众不必试图去解读它,只要感觉就可以了。” 侯莹接到创作邀请是在四个月前。她特意来到宁波找灵感,天一阁这样的书香文化和美术馆3号馆那堵墙吸引了她。“舞台也是由这面墙开始设计,它是不规则的,于是有了更多的想象和设计空间。之前我也在其他城市的美术馆做过演出,但是宁波美术馆的感觉特别好,因为空间够大够高。尤其这面墙,本身就是舞台,所有的一切都围绕它展开。” 由于创作的作品结合大量剧场元素、实验音乐、多媒体及当代艺术,在跨界合作上极具先锋性与引领性,且气质抽象、荒诞,深刻地探索着人类灵魂及内在精神,因此侯莹被称为“舞蹈界的卡夫卡”。对于这个称呼,侯莹说:“其实我刚听到这个称呼时觉得很意外,这是一个作家对我的评价。我当时觉得这应该是文学家和舞蹈家不同的视角吧。那时我甚至不太了解卡夫卡,听到这个称呼之后才去阅读了他的著作。我觉得我和卡夫卡有相近的地方,文字是他的载体、肢体是我的载体,可能某些层面上对语言的抽离运用,还有那种‘无常’,我们比较相似。卡夫卡比较懂得人的心理,能够直击本质的东西。外界对我的称呼也引导我更深刻地关注自己的内心。” 侯莹现在是享誉世界的现代舞大师,在美国拥有自己的舞团,被《纽约时报》评选为“年度卓越舞者”。但就在事业如日中天的时候,侯莹却选择回中国发展,一如她初选择现代舞一般果断。因为,她想把自己的舞蹈跳给中国的观众看。 非剧场类公共空间将进一步推广 非剧场类艺术表演颠覆了艺术的传统表演模式与欣赏模式,打破剧场与舞台的界限,消除表演者和欣赏者的阻隔,让观众融入表演中,与作品进行零距离的双向交流与互动。 宁波市文化艺术研究院是本次活动的主办方,该院副院长王晓菁告诉记者:“我们的愿景是‘心之所在,皆为舞台’,艺术不仅仅是舞台上的艺术,更希望它们走下舞台,发生在我们身边,可以是美术馆,也可以是一面墙、一座山,整个城市的公共空间其实都可以当作表演的舞台。” 为此,文化艺术研究院尝试着做了一系列的《听见》《看见》。“之前把‘听见’系列放在天一阁博物馆里就是一种尝试,做了之后发现很多市民喜欢。这次现代舞演出是‘看见’系列的第一次,之后我们会尝试在剧场以外的更多公共艺术空间如美术馆、博物馆、艺术馆里做表演。”王晓菁说,昨天设置了三百个观众席,但实际上不少人席地而坐,还有很多人站着看完全部演出。 一位观众告诉记者,这是她第一次带孩子看现代舞。没想到整个舞台就在面前,一下子拉近了演员与自己的距离,确实感受到自己也身处舞台中间,有一种代入感。而且看起来好像没有内容的现代舞,她的孩子竟看得津津有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