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严勇杰 绘 |
□记者 王思勤 通讯员 北璎 古有“滴血认亲”,今有DNA鉴定。在法院审理婚姻家庭案子时,当事人提出亲子鉴定申请的,已屡见不鲜。不过,北仑法院昨天发布的几起典型案例,却揭开了诉讼中亲子鉴定的另一面。办案法官表示,对于父母们来说,做亲子鉴定,或许是为了让自己内心的疑惑得到一个明确的答案,但无论是鉴定的过程还是结果,带给孩子的,只有伤痛。 案例一 孩子每晚做噩梦 小峰是一个还在读幼儿园的男孩,由于父母感情一直不好,母亲又常年在外做生意,因此他大部分时间都是跟着外婆一起生活。最终,父母因为离婚的事情闹到了法院,父亲提出,因妻子常年在外做生意,怀疑儿子小峰不是亲生的,拒绝支付抚养费。 第一次的离婚诉讼,父亲决定自己带着小峰去做亲子鉴定,而外婆为了保护小峰,把他藏了起来。父亲不甘心,找去了幼儿园,但最终也没能成功带走孩子。案子后来也撤诉了。 第二次再提离婚诉讼,父亲和母亲已协商一致,向法院申请做亲子鉴定。整个过程中,父亲一直强调,他愿意出钱,但这钱必须出得名正言顺,如果是亲生的,他支付抚养费眼睛都不会眨一下。 亲子鉴定结果出来了:小峰是亲生的。对此,父亲很满意,他痛快地付了几年的抚养费用。但是外婆却说,自亲子鉴定后,孩子每晚都做噩梦,惊醒以后就哭着喊着说,爸爸不要他了。 承办此案的法官说,父亲提出亲子鉴定,是为了心安,让自己能够心甘情愿地负起照顾、抚养孩子的义务,但在孩子幼小的心中,却留下了挥之不去的阴影。虽然他可能还不明白亲子鉴定是什么,但父母的态度,已经告诉了他一切。 案例二 不会再原谅父亲 和很多不懂事就被拉去做亲子鉴定的小朋友不一样,亮亮已经18岁了。 亮亮的父亲要做鉴定的理由是,在家中找到了妻子曾经的情人写的一封情书,据此怀疑孩子不是亲生的。尽管亮亮的母亲再三保证,孩子是他的,也一再强调孩子已经这么大了,亲子鉴定太伤感情,但父亲还是执意要求个明白。 为难的母亲只好欺骗儿子,告诉他,是因为长大了要领身份证,得先去医院验血型。亮亮什么也没有说,但当他看到“DNA实验室”几个字的时候,心里是清楚知道发生了什么的。 亮亮偷偷告诉法官,18年来,父母养育、照顾他,不辞辛劳,他也一直很爱自己的父母,不管是不是亲生,他都会一辈子好好孝顺他们。而如今,父亲却怀疑母亲、怀疑自己,“就算最终结果我是他亲生的,我也不会原谅他了。” 鉴定结果,亮亮是他父亲的骨肉。但亮亮的脸上,却带着疏离。 法官说,此案中,亲子鉴定,在让父亲打消疑虑的同时,也为亲子关系划上永远的伤痕。(文中人物均为化名) 相关统计 北仑法院对近三年在诉讼中申请亲子鉴定的案件做了一些统计、分析。 婚姻家庭案件中,提出亲子鉴定申请并已完成鉴定的,共有13起,只有1起案件最终鉴定结果为非亲生(这对父母本就知道这一结果,申请鉴定只是为了得到相关证明文件),其余全部为亲生。 首先提出亲子鉴定申请的,大部分都是父亲;提出申请的时间主要集中在孩子刚生下来不久,或是长大后觉得长得不像自己时。 不过,法官也说,这3年来,向法院提出要做亲子鉴定的不止13起案件,其中大部分当事人在提出之后,经过法官劝说,考虑到亲情关系,或是认为鉴定费时费钱等原因,主动放弃了。毕竟,亲子鉴定,对家庭和家庭成员而言,都是不可轻易迈出的一步。 法官说法 北仑法院的法官说,每个涉及亲子鉴定的案件背后,都有着悲欢离合的家庭故事。亲子鉴定从另一方面而言,只是证明了夫妻之间的不信任,因为无论是否能够据此验证配偶或者自己的“清白”,双方的感情隔阂已然存在。也许亲子鉴定最终会解答父母心中悬而未决的疑惑,满足他们的知情权,但留给孩子的,只有伤痛。 “在申请亲子鉴定时,父母所争取的,往往不是孩子的权益,而是自我的安心。”法官说,对于大人来说,无论鉴定结果如何,他们都有足够的能力去面对现实,去承担应该承担的责任,可是,孩子却不一样。做亲子鉴定本身就是对孩子身份的怀疑,年龄稍长的孩子会意识到问题的本质,从此留下心理阴影,很可能变得自卑、消沉。 司法实践中,法院不会强制进行亲子鉴定,如果一方拒绝做亲子鉴定,法院会综合全案的其他证据及案情做出是否亲子关系的认定。 相关链接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在审判工作中能否采用人类白细胞抗原做亲子鉴定问题的批复》: 鉴于亲子鉴定关系到夫妻双方、子女和他人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是一项严肃的工作,因此,对要求做亲子关系鉴定的案件,应从保护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有利于增进团结和防止矛盾激化出发,区别情况,慎重对待。对于双方当事人同意做亲子鉴定的,一般应予准许;一方当事人要求做亲子鉴定的,或者子女已超过三周岁的,应视具体情况,从严掌握,对其中必须做亲子鉴定的,也要做好当事人及有关人员的思想工作。 人民法院对于亲子关系的确认,要进行调查研究,尽力收集其他证据。对亲子鉴定结论,仅作为鉴别亲子关系的证据之一,一定要与本案其他证据相印证,综合分析,做出正确的判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