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徐叶 通讯员 李宁 柯艳艳) 记者昨日从市教育局获悉,“2016文化遗产日”浙江主会场城市活动近日在金华市博物馆举行,宁波教育博物馆送评的“甬上文教开先声”陈列展览获得了浙江省博物馆十大精品陈列展览。 据悉,此次宁波教育博物馆陈列展共展出文物(标本)展品1042件,珍贵展品60件。其中,最特别的一件展品是有着100多年历史的真人骨架,这具骨架净高157厘米,重6千克,目前作为展品在宁波教育博物馆三楼近代教育厅内展示。 教育博物馆孙国华副馆长介绍说,经考证,这具骨架是晚清时期一所教会学校的医学教具。在那个时期能够使用真人骨架,开了当时国内基础教育的风气之先。该骨架至今被完好保存,成为宁波教育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 1868年,英国传教士禄赐和戈柏来宁波传教。为了更长远的发展,他们将贯桥头(原孝闻街旁有河、有桥,此桥即贯桥头,后河填桥失,也即今鼓楼西侧鼎新街)附近的民居改建为义塾学校,开设课程培养人才。建校8年后,1876年在英国霍约瑟教士的资助下,他们在孝闻坊兴建起了新校舍,取校名为“三一书院”。光绪九年新建校舍至广仁街,1912年易名为三一中学。 新校搬迁三年后,霍约瑟开始监理三一书院。这一时期,学生人数不断增多,校舍也有扩充,新增算学、历史、地理、体操等课程。在三一书院任教的一名女传教士留下遗言:愿将遗体捐献给三一书院作为教具。她去世之后,校方遵嘱将她的骨架保存。该教具从三一书院留存至宁波三中,直至今天保存完整。 “当时的基础教育界,人体教具多为模型,真人标本当教具极为罕见。”孙国华副馆长说,“制作技术之难、教具保存之不易可想而知,在当时那个相对保守的年代,可以说开了国内基础教育风气之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