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6版:文 体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dlrb
 
2016年06月21日 星期二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明州女子尽封王》镇海首演获评“更接地气”

省市戏剧专家热议“老戏如何新编”

  □记者 陈也喆 通讯员 许净露

  

  大幕徐徐拉开,一顶龙凤花轿静立在舞台一隅,故事在宁波童谣里娓娓道来:“镇海张鑑碶,村姑救皇帝,布襕叉大旗,大脚封贵妃,凤冠霞帔留民间,龙凤花轿抬民女。”

  这是东海之滨、招宝山下流传了千年的民谣。前天晚上,由市演艺集团制作、市小百花越剧团演出的越剧《明州女子尽封王》在故事发生地———镇海首演。昨天与今天,省市戏剧专家齐聚宁波,探讨这部戏在剧情、表演、改编上的创新与不足。

  “老戏新编”更接地气

  这部戏由尹派小生、国家一级演员杨魏文,袁派花旦徐晓飞,张派老生、国家一级演员郑春芬以及优秀青年演员徐秋英等人演绎。

  故事以宋代“村姑救康王”的传说为基础进行改编,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京城沦陷,壮王遭追杀逃至宁波镇海。村姑张桂兰在敌兵围困之中,冒死救壮王。壮王与张桂兰约定,来日以布襕叉大旗为识,相见报恩。张桂兰却施恩不图报,又被内奸曹子彬陷害。最后贼人被擒获,已成为皇帝的壮王下诏“明州女子尽封王”,将凤冠霞帔永留民间。

  著名剧作家杨东标说,戏要好看是硬道理,这部戏无疑是好看的。这个传说不是第一次被搬上越剧舞台,这一次改编后,官场的戏强化了,每一场戏的看点也增多了。而且改编后的这部戏,去掉了许多陈旧封建的内容,在“施恩不图报”的基础上,增加了第二条线“治国先治吏”,接通了当代观众的心理,反映了民间的疾苦、官场的腐败、老百姓的呼声,可以说很接地气。

  “我有几个细节方面的建议,比如台上的4个官员应该有所区别,在性格、表演、服装上都要不一样,用很少的笔墨就能勾勒。还有皇帝与张桂兰究竟是什么感情?戏里没讲透。张桂兰打了皇帝一巴掌,这个举动过于泼妇,如果改用随手拿起棍子打,更合适一些。”杨东标说。

  具有浓郁的宁波特色

  早在32年前,编剧叶保定和张金海就以“村姑救康王”为基础创作了越剧《康王告状》。后来又被镇海越剧团、宁波小百花越剧团、余姚越剧团、温州越剧团、上海越剧院等众多团体,以《皇帝与村姑》《民女封后》等不同剧名上演,并移植成黄梅戏等其他剧种。

  “这部戏仿佛让我回到上世纪80年代的美好时光。”著名剧作家王信厚如是说。那个时候民风淳朴,就像这部戏所表达的“颂扬民间真情,揭示官吏腐败,呼唤本真情感,彰显传统美德”的正能量主题。不过王信厚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议:“改编后的这出戏,加强了反腐败的内容,但是有点生硬。最高明的编剧应该是把自己的话隐没在戏里,而不是强加给观众。”

  宁波戏剧专家裴明海说,30年前的越剧《康王告状》是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宁波特色的招牌戏。改编后的这部戏,增加了更多的宁波元素。在戏曲音乐中穿插了镇海民间小调以及宁波当地的民俗风情,比如奉化芋艿头、稻桶、围身布褴等等。

  导演应礼德和甬剧名家沃幸康在肯定该戏的同时,也提出了一些建议,比如唱腔设计缺乏越剧元素,演员表演的整体基调把握还有所欠缺等等,希望这出新编的老戏能够真正打磨成精品。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