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版:深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6年06月26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长征七号运载火箭首飞成功

我国新一代航天发射场首战告捷

  6月25日20时00分,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为发射货运飞船而全新研制的长征七号运载火箭,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升空,约603秒后,载荷组合体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近地点200千米、远地点394千米的椭圆轨道,长征七号运载火箭首次发射圆满成功。

  据介绍,长征七号运载火箭为两级结构,捆绑四枚助推器,全长53.1米,起飞质量597吨,近地轨道运载能力13.5吨,采用了液氧煤油发动机等新技术,是绿色、无毒、无污染的新一代中型运载火箭,将有效提升我国进出空间的能力。

  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是全新建设的低纬度滨海发射场,具有生态、环保、开放的鲜明特点。它的建成投入使用,将进一步提高我国航天发射能力,优化我国航天发射场总体布局。

  长征七号运载火箭首飞,是载人航天工程空间实验室飞行任务的开局之战,实现了“成功首飞”的预定目标,为后续任务打下了坚实基础。

  这次发射,旨在验证长征七号运载火箭设计正确性和各项性能指标,考核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系统执行任务能力,检验工程相关系统间的协调性和匹配性。同时,长征七号火箭搭载多用途飞船缩比返回舱等载荷,将开展相关技术试验。这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230次飞行。

  发射意义

  中国运载火箭的新主力来啦!

  中国新一代中型运载火箭长征七号在25日首次发射中一飞冲天、一举成功。对此高度关注的数位海外专家均表示,长征七号首次发射圆满成功标志着中国运载火箭家族增添了一位举足轻重的成员,它将为中国航天承担扛鼎重任。

  中国新一代运载火箭家族开始亮相

  法国国家航天研究中心运载火箭指挥部主管创新的专家热罗姆·维拉说,中国正在更新其运载火箭家族,长征七号作为中型火箭将在中国各类航天战略任务中发挥作用。

  关于长征七号的主要特点,维拉表示,这种火箭可在不变更发动机和火箭各级的情况下加装不同的助推器,并使这些“模块”协同工作。长征七号还采用有利于环保的低温液氧煤油燃料,可以显著降低成本。此外,中国新建的海南文昌发射场的地理位置对于承担地球同步轨道发射任务(轨道高度近3.6万千米)无疑更具优势,因为大部分商业卫星都属于地球同步轨道卫星。

  谙熟中国运载火箭家族的维拉还认为,2015年运载多颗小卫星的长征六号火箭首飞成功,标志中国新一代运载火箭家族开始亮相,长征七号会延续长征六号的成功,它们将与今年晚些时候首射的长征五号大型火箭,在未来10年极大提升中国航天运载能力。

  为未来的中国空间站运送补给

  美国行星学会的载人航天专家贾森·戴维斯也表示,长征七号这一多用途中型火箭将成为中国的主力运载火箭。按计划,到今年年底中国将在短短一年内便拥有长征七号、长征五号两种新型运载火箭,显然中国在“投资未来”,提升航天运载能力。

  预计长征七号将承担货运飞船发射任务,为未来的中国空间站运送补给。因此,戴维斯认为,长征七号发射也是中国载人航天计划的重大里程碑,这一成就和中国空间站欢迎国际合作的立场,彰显了中国的“太空雄心”。对此,美国航天期刊《太空飞行》评论说,发射长征七号表明中国的新“太空港”(即中国未来的空间站)即将盛大开幕。美国太空科技媒体观察员赫内·米库尔卡则评论说,研制长征七号表明中国已将目光投向深空探索。

  代表目前中国运载火箭研制技术的最高水准

  俄罗斯航天集团公司旗下知名期刊《航天新闻》的观察家伊戈尔·利索夫表示,发射长征七号标志着中国在新式中型运载火箭技术领域步入世界先进行列。与全球同级别的运载火箭相比,长征七号的地球同步转移轨道(环绕地球的一个椭圆轨道,航天器自该轨道加速后可进入地球同步轨道)的运载能力在一定程度上领先其竞争对手。预计数年后,长征七号将在中国运载火箭家族中完成主力新老交替。

  日本运载火箭协会理事吉田久信评论说,长征七号代表目前中国运载火箭研制技术的最高水准,它的近地轨道运载能力非常适合发射货运飞船。今后中国可用这一型号的火箭加快完成其空间站的建设。此外,中国运载火箭具有极高的发射成功率,长征七号能够为中国和其他国家发射更多的人造卫星。

  专家解析

  我国新一代航天发射场

  为何选址海南文昌

  这次发射对我国航天发射布局有哪些影响?为什么要在海南建航天发射场?新华社记者专访了发射场系统总体单位———北京特种工程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刘晓华。

  发射场选址文昌主要有4个原因

  刘晓华说,世界各国在选择发射场时,都会尽量选择低纬度地区,最好选择在赤道附近,这样可使火箭发射后得到地球自转赋予的向东的初速度,提高运载能力。我国新一代航天发射场选址海南文昌的第一个原因,就是因为这里靠近赤道,纬度较低,用相同的燃料可以将地球同步轨道航天器推得更远,载荷更大,运载效率更高。

  第二个原因是从运输角度来考虑,长征五号火箭芯级(直径)有5米,超高超长,在内陆建发射场运输上受限,通过海运方式解决较为理想。

  第三个原因是射向更宽,文昌发射场的射向广,比内陆更有优势。

  第四个原因是安全性好,射向1000公里范围内均为海域,火箭航区、残骸落区安全性好。

  我国航天发射场的战略布局更为合理

  刘晓华说,我国的几个发射场中,酒泉主要发射载人航天器和大倾角中低轨道航天器,太原主要发射太阳同步轨道和极地轨道航天器,西昌主要发射地球同步轨道航天器。文昌航天发射场可以发射地球同步轨道、大质量大倾角中低轨道、太阳同步轨道、极地轨道航天器,比如空间站、货运飞船等。

  “这使得我国航天发射场形成沿海和内陆相结合、高低纬度相结合、各种射向范围相结合的格局,战略布局更为合理,体系更加完善,极大提高我国航天发射场综合发射能力,也更加便于开展国际航天发射合作。”刘晓华说。

  火箭在发射区占位时间只需3天

  刘晓华说,由于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地理位置特殊,从南海形成热带气旋到海南登陆,时间不超过72小时,这就要求火箭在发射区的占位时间不能超过3天。

  为此,文昌航天发射场采用了垂直总装、垂直测试、垂直转运和远距离测试的新“三垂一远”发射测试模式,在发射区不需要进行重新测试,火箭在转运3天内即可实施发射,极大提高了发射效率。

  背景资料

  中国航天大事记

  1956年,我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制机构成立。

  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1999年11月20日,中国第一艘载人航天实验飞船神舟一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

  2003年10月15日,航天员杨利伟乘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圆满完成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

  2005年10月12日至17日,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乘神舟六号载人飞船,成功进行了我国第二次载人航天飞行。

  2007年10月24日,嫦娥一号发射成功。

  2008年9月25日至28日,航天员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乘神舟七号载人飞船。

  2010年10月1日,嫦娥二号发射成功。

  2011年11月3日和14日,神舟八号与天宫一号进行了两次空间无人自动交会对接。

  2012年6月16日,航天员乘组景海鹏、刘旺、刘洋乘神舟九号载人飞船,与天宫一号“太空牵手”。 

  2013年6月11日,航天员聂海胜、张晓光、王亚平乘神舟十号,开启首次应用性太空飞行。

  2013年12月2日,嫦娥三号发射成功。

  自2016年起,每年4月24日设立为中国航天日。

  本版图文均据新华社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