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6版:地理志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6年06月26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双女庙陈家忆旧

  □陈志康

  

  我的故乡在鄞州新城区东南边缘,村边有座双女庙,人称双女庙陈家。随着农村向城市化方向推进,双女庙和我们陈家村在上世纪末和本世纪初被相继拆除,现在除了庙前村边的两座石桥,几处河埠头晒谷场,其它已荡然无存。每每经过这里,我都要驻足静观,感慨万分。看到那些遗迹,总会勾起我无尽的思念。

  陈家村规模不大,不过四五十户人家,但陈家村民的勤劳和厚道在附近十几个村中是出了名的。记得我1965年中学毕业回祖籍务农,当时正值夏收夏种。那个年代的“双夏”基本上是人工操作,其劳动强度之大,出工时间之长,如果不亲身经历,是想象不到的。每天凌晨三四点钟出工,晚上七八点钟收工。为了争季节,抢收抢种,需要你追我赶。对于一个从小父母在外、从未接触过农业劳动的我,一下子碰到这样严酷的磨炼,三四天下来,就有些撑不住了。晚上睡觉,身体像散了架一样。可乡亲们呢,每天收工后还要继续在自家自留地里干上一两个小时。和平时不一样,由于“双夏”超负荷的劳动,这时的市场上极少有农民自产自销的农副产品上市,毕竟人的精力有限。可我们陈家的乡亲们却有着超人的吃苦耐劳精神,双夏时节照常源源不断到市场出售自家种植的各种瓜果蔬菜,陈婆渡市场上往往一半左右的自销摊位是我们这个小村的。尽管如此,村里的夏收夏种进度照样赶在人家之前。有些年村里还组织社员义务去帮邻村拔秧种地。那年头公社年年组织评先进生产队,根据各项生产硬指标和政治环境、村风民风软指标,我们陈家村每年被上级评为先进生产队。

  乡亲们的吃苦耐劳和乐于助人的精神,时时刻刻在感染着我。不但第一年双夏,我硬生生坚持下来,而且一直到我1973年底脱产进公社,这一干就是9年,几乎没有自休过一天。在后来的同学会上,对于我的经历大家都觉得不可思议,但我自己深知是环境造就了我。

  1968年开始,农村兴办政治夜校,每星期两个晚上,组织大家学习政治时事。我们陈家村政治夜校设在村中央的堂屋里,堂屋正中央挂着一块很大的匾,上面写着“积善积德”四个大字。按照当时形势,作为政治夜校场地政治氛围要浓厚些,环境要重新布置一下。有人提议把这块匾摘下来,村里几位长辈知道后立即表示坚决反对。有一位长辈说,这块匾从建村到现在,已经挂了好几百年了。这四个字,是祖训,是上代祖宗对下辈子孙的教诲,也是每个陈家村村民的立身之本,决不能摘掉。长辈们的坚决态度,使我突然醒悟到“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陈家村民的勤劳厚道和朴实是长期以来形成的,是与牢记祖训教诲密不可分的;是数百年来,严格清正的家风,在孝子贤孙身上的传承和发扬。

  从小我就听长辈们说,我们陈家村是从邱隘横泾祖村分离出来的,当时村址选在双女庙旁,也是横泾长辈一起帮助选定的。至于当时什么原因分离出来,又为什么选在双女庙旁,众说不一。1984年我到邱隘区委工作,才有机会对生于斯长与斯的家乡曾经的过往、家风的形成作进一步的了解。

  旧时的农村宗族观念很强,外迁出去的亲人每到年底都要到祖村搞敬祖活动,同时修补家谱。听我母亲说我是1948年出生,刚好赶上敬祖活动末班车。在横泾家谱里是有我的名字的。对于我的到来,横泾村的乡亲们特别热情,虽然1949年到1984年敬祖活动已经中断了35年,但横泾村的长辈们都知道有个分离出去的双女庙陈家村。

  根据乡亲们讲述和横泾村村志记载(以后又在鄞县志中得到印证),横泾始祖陈守,字本深,明朝永乐十年擢刑部主事,永乐十八年升员外郎,以后官至正三品。这期间江西吉安一带闹暴乱,强盗猖獗,地痞流氓横行乡里,欺压百姓,民不聊生,乡民外出逃难时有发生。朝廷派去的几任官员都为官不为,民众怨声载道。此事成了皇上的一块心病,对宰相杨士奇施压。杨士奇经再三考虑向皇上推荐重臣陈本深。宣德元年,陈本深出任吉安知府,他为官清廉,心底无私,到任后大刀阔斧平暴治乱,惩恶扬善,形势很快逆转,社会百废待兴,民众安居乐业。正统六年满九年任期,当迁任,时吏民相率入京奏请留任,皇上准奏。十三年入觐去任,时吏民相率阻于道,再次请留任。陈本深念及百姓厚爱,后来退休后,又来吉安助政一年,一年后方归横泾故里。吉安百姓为了纪念陈本深的功绩,在那里建造了一座“长生牌坊”以示敬仰。皇上念其政绩显著,爱民如子,派员追赐匾额一块,牡丹一株,这两样东西以前一直保留在横泾堂屋里。

  陈本深为官二十八年,经历四任皇上,虽清正廉明,但也深知封建社会官场黑暗,尔虞我诈,党同伐异,奸官忤逆,清官难当,因而在世时立下遗嘱,告诫下辈,“积善积德勤读书,千万读书莫做官只育人”。以后,从横泾村出去到鄞东南一带以教书为生的多有其后人,有莫枝、管江一带的,有高钱、五乡一带的。我们双女庙陈家始祖,也是按照先人告诫,在双女庙一带以教书育人为生。久而久之,因交通不便,萌生在外定居之念。

  横泾村家风家规严正,每当有下辈因谋生需要在外地定居,横泾长辈们必定一起帮助实地考察环境,优选地址。

  长辈们慕名拜访了双女庙。

  当时双女庙建在通往陈婆渡乡道的路旁,边上有一条清澈明净的河。庙中奉祀的是一对女神,是齐云、齐霞姐妹俩。齐家本来不是江南人氏,唐代乾符年间王仙芝黄巢率众起义,兵荒马乱,大批难民渡江南下,齐家也是在这个时候来到这里开垦耕地的。这一家人乐善好施,看到哪家有困难就慷慨相助,而且他们利用祖祖辈辈传下来的医术,免费为附近百姓治疗妇科疾病。有一年蝗虫铺天盖地飞来,它们停到哪里,哪里的庄稼树叶就被嚼吞一空,齐云、齐霞与家人一起立即动员当地百姓,人人手执长杆,并肩连踵,把蝗虫往东方赶去,一直赶到东边的海上。一些还未曾溺死的蝗虫随潮涌来,姐妹俩不顾大家的劝阻跳下海塗去扑打,不幸被无情的潮水给卷走了。乡亲们无限悲痛,为她们立下庙宇表示纪念。姐妹俩合祀一庙,一是感念她们为驱蝗而殉身,二是鸣谢她们俩平时义诊妇科疾病的功绩。

  横泾的长辈们认为:双女神平时的乐善好施和后来的驱蝗殉海的无量功德正合我们“积善积德”的祖训理念,也是对后辈的双重教育,陈家村落由此敲定,依庙而建。

  岁月易逝,光阴并不蹉跎。我觉得村子虽然不在了,但陈家村良好的祖训家风,依然会激励着陈家村的每一个子孙。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