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涵涵 6月接近尾声,高考之后,各地中考大幕也渐次落下。考场之外,另一件事牵动着家长们的神经:中考加分。根据昆明教育局政府信息公开网数据,去年,昆明中考加分人数就已破万,占到总考生的16.44%。根据《2016宁夏银川中考加分政策》,凡来银川投资500万元以上的企业家子女可降低一个分数段参加录取,每个分数段为10分。 6月27日《人民日报》 教育主管部门出台中考加分政策,虽然有着探索综合评价体系与选拔方式的良好初衷,但在应试教育一分压倒千人的背景下,获得加分意味着孩子能“在考试枪鸣响前出发”,加分政策的“好经”日渐被一些歪嘴和尚念歪了。 由于我国普通高中实行地方负责、分级管理体制,考试招生大多在省级领导下,由地市或县区具体组织实施。因此,各地加分政策大相径庭。这也使得一些权贵人士不吝“投资”,各地曝光的中考加分“丑闻”屡见不鲜:绞尽脑汁变身“少数民族”或“二级运动员”的把戏见惯不惊。于是便有了昆明中考加分人数占到总考生的16.44%,宁夏的家长投资500万元可加10分等诸如此类的乱象。 能够投资500万元的家长显然不多,家长豪华投资、子女乐享其成其实是以企业资产论英雄,如此狭隘的选拔观令“加分政策”的良好定义明显偏移,现在他们不仅拥有了显赫的财富,更拥有了一种教育特权:避开了考场上实打实的较量,在其他孩子还在顽强拼搏,站在起跑线前等待起跑的时候,他们的子女轻松抢跑,将大多数百姓后代远远抛后。人为设置的门槛将某一类人或大多数人拒之门外,教育的普适性、公平性已荡然无存。 毋庸讳言,中考加分正在成为新型拼爹的代名词,在优质教育资源匮乏,社会监管不力的情势下,加分政策“虚胖”不仅侵蚀了本就稀缺的教育“蛋糕”,更有损教育公平。受教育权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教育公平是和谐社会的基石。父辈有钱有权有门路,子女就能加分入学?这是将父辈的身份差异,演变成一种教育特权,造成新的教育不公,败坏社会风气,影响社会稳定。 2014年底教育部等5部门印发《关于进一步减少和规范高考加分项目和分值的意见》,各地陆续清理高考加分项目。取消地方性鼓励类项目,调整和完善全国性政策类加分,正成为趋势。而云南大规模加分、宁夏豪华加分等事件其实也是极大的失分。对内来说,加分毕竟是少数人,损害了绝大部分裸分考生的权益。对外而言,如此明目张胆的加分把戏,在各级监管部门的眼皮子底下顺利到达“目的地”,漠视法律法规,践踏了社会公平,损害了政府公信,必须严厉清查、严惩不贷。而如何改变教育资源不均衡的现状,消弭这种加分的土壤,探索建立科学、公平的综合评价体系与选拔方式,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