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湾头社区的居民博物馆内,老一辈湾头人挑水浇菜的雕塑。记者 王鹏 摄 |
 |
以前的菜地变成了现在的小区。 记者 王鹏 摄 |
□记者 程鑫 樊卓婧 通讯员 项荣珍 姚江环抱的江北三水湾小区,高楼林立,绿树成荫,人们已经很少能想到,如今这处充满了现代化气息的区块,曾是一片一望无际的菜田。 “江北湾头,是宁波最早的蔬菜供应基地和最早的蔬菜交易所,清代时候就有了,原为蔬菜行会,当时就发明了密码交易,就像今天的股交所一样。”日前,这段已经被渐渐淡忘的历史在湾头社区的居民博物馆亮相,又把如烟往事重新拉回到湾头人面前。蓑衣、斗笠、犁耙成为那段岁月的记录者,也是湾头人勤劳智慧敢为人先的见证。 历史 从一片荒芜到千亩良田 湾头人种菜的历史,可追溯到清乾隆年间。 “旨蓄由来足御冬,春秋早韭复秋菘。湾头隙地无闲旷,第一佳蔬雪里蕻。”这首出自清道光年间戈鲲化的甬江竹枝词,再现了湾头当年蔬菜种植的盛况。 其实,在这之前的很多年,湾头都是一片荒芜。因为紧靠姚江,海水倒灌,土地盐碱,那里历来都是不毛之地。为了让它变得肥沃,湾头人付出了长达千年的心血。 早在汉代,这里上千亩的盐碱地寸草不生,宁波人在这里安葬先人。1370年(明洪武三年),倍国公汤和在这里沿江筑塘,凿井九十九口,供当地百姓饮用。1565年(嘉靖四十四年),太守钟祚动员大家浚河,在西、南、北三面筑起堤坝,防堵海潮。经过数百年精心治理,清乾隆年间起,这里的土地日见肥沃,终于成为种植蔬菜的良田,从此开始了大规模的蔬菜种植。 清乾嘉年间,鄞县人袁钧的一首杂诗,记录了当时湾头人忙碌种植的场景:“青葱蔬圃是湾头,弥望曾无隙地留。萝卜才空又葱韭,较量农亩孰多收。” 直到今天,老一辈的湾头人还能说出当年流行在民间的那句俚语:湾头地,勿落空,拔出萝卜就种葱。这是湾头人田头活四季不停、没有空闲的真实写照。 菜农 曾经超过三分之二的湾头人是菜农 80岁的甄来顺闲来无事总喜欢在小区里转悠,这位曾经的老支书,对湾头这片土地有太多的感情:从以前的蔬菜基地,到现在的现代化小区,他都是亲历者和见证人。 1936年出生的甄来顺,说他从小就同蔬菜有着不解之缘。父亲是蔬菜行的伙计,靠着那点微薄的工资养活家人。儿时的记忆里,房前屋后都是大片大片的菜地,大人带着小孩下地干活,孩子不会走路,就在田埂上铺点稻草,把孩子扔在那里独自玩耍。收工时候,孩子都变成了泥人。 每天这样起早摸黑,但湾头人的日子还是过得很艰难。直到今天,甄来顺还记得当时在村民中流传的一句俚语:上磨肩,下磨脚底,挑起一担菜,回来还没一百锡箔钿。意思就是,辛辛苦苦挑去一担菜却卖不了几个钱。 那时候没运输工具,靠的就是扁担和背篓。湾头人说的“脚娘肚(小腿肚)当米缸”,意思就是他们靠挑担卖菜,换点米吃,一旦扁担挑不动了,就只能去乞讨。 当时,超过三分之二的湾头人都是菜农,他们白天下地干活,晚上在煤油灯下挑理蔬菜,好的去换钱,差的留给自己。早晨,天还没亮,三三两两的菜农就出发了,挑着担子乘船而出。 挑着蔬菜到市区叫卖,都要经过北门外的堰头墩,就是现在东方威尼斯小区一带。抗战期间,日本鬼子在那里设关卡装电网,规定天亮后才能进城,湾头的菜农在那里受尽盘剥。西周村有个姓周的菜农,舍不得交出太多的天菜心,时值寒冷腊月,鬼子竟把他推入北斗河,冻了一个多小时,害得他生了一个月的大病。包家漕菜农周小毛,也因为不肯交出太多蔬菜,被鬼子的刺刀刺穿了小腿。 7岁开始,甄来顺就同村里的孩子一样,跟着大人干农活,虽然都是拔草、松土之类的简单活,可一天下来也会全身酸痛。 抗战胜利后,甄来顺有了读书的机会,但湾头人种植蔬菜的历史渊源一直留在他的脑海里。 光荣 姚江大闸竣工,沧海变桑田 古人修建的三面堤坝,并未将洪水彻底堵截,一直到近代,湾头人依然因为咸潮而吃尽苦头。俗语“混沌沌,咸潮吞”,说的就是湾头遭遇海潮倒灌之苦。 很多上了年纪的宁波人对1956年的那场台风至今还心有余悸。甄来顺还记得,台风于当年的8月1日午夜在象山南庄登陆,整个宁波城一夜之间成了一片汪洋。在湾头,房屋倒塌,潮水倒灌,当年种植的1500亩蔬菜全部被淹,积水没及腰部。 彻底改变这一状况的,是1959年竣工的姚江大闸。1958年,政府决定修建姚江大闸。工程动工时调集了湾头周边县区一万多的人力。没有机械化设备,大家靠着肩挑背扛,以小组为单位,进程快的插上小红旗,展开施工竞赛。甄来顺印象很深刻,当时虽有一个月可休两天的规定,但没人休息,而且还天天加班。早上天刚麻麻亮就开工,干两小时后才吃早饭,晚饭后还要加班到10点。当时的口号是:日工加夜工,牛角钓灯笼,做到二头红。 1959年,历时两年的姚江大闸终于竣工,一绝千年的海水倒灌之患,沧海变桑田。随后三年自然灾害开始了,湾头的蔬菜基地为宁波人度过难关功不可没。居民博物馆里陈列的那张周恩来总理亲笔题名的国务院奖状,至今还让湾头人引以为豪。据甄来顺回忆,基地有上级派来的技术员,负责蔬菜种植的技术培训和化肥农药的使用指导。那时候虽然没有现在这样的农药残留检测,蔬菜却很环保,菜农使用什么农药化肥,啥时候使用,都有规定,农药化肥也都是供销社专供的,不用担心假货和伪劣产品。另外,像甲胺磷这样的剧毒农药不能使用,市场上也买不到。农药喷洒后多长时间蔬菜才能上市出卖等,都有规定。 湾头作为蔬菜基地,实际上就像现在的国家粮仓,种出的所有东西都是国家的,自己不能吃,也不能私自处理。蔬菜成熟后由国家统购,菜农没有定价权,价格也都是国家规定的,周恩来总理亲笔题名的这张奖状,表彰的就是湾头的这种牺牲精神,奖状颁发时间为1960年12月,称号是“农业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 密语 祖辈传下来的行话切口 直到改革开放,湾头蔬菜的命运又发生了改变,菜农可以挑着他们的蔬菜自由交易了。湾头再次成为宁波的蔬菜集散地,市区的灵桥市场,近郊的望春桥、鄞县黄古林、横街头等地,到处可见湾头菜农的身影。 当时批发市场的蔬菜交易,很多人还是沿用祖辈传下来的行话,圈外人根本听不懂,所以又叫密语,这是湾头人在百余年蔬菜交易中形成的交易规则。 密语主要为避免价格泄露,但行贩和批发商之间彼此又要能够听懂,分别代表1—20的数字价格,也叫切口,这些密语被菜农口口相传,流传至今。 1叫“挖顶”、2叫“财时”、3叫“桃源”、4叫“箩时”、5叫“办时”、6叫“茶箩”、7叫“新奥”、8叫“拖开”、9叫“弯牢”、10叫“汪掉”、11叫“奥兹”、12叫“摆乡”、13叫“节杆”、14叫“挖箩”、15叫“三花”、16叫“挖足”、17叫“挖新”、18叫“夫妻”、19叫“挖油”、20的叫法也叫“挖顶”。 勤劳的湾头人不仅有了自己特有的蔬菜交易规则,还形成了独有的蔬菜饮食文化,一年四季种什么蔬菜,每种蔬菜有啥好处,他们都有自己独特的理解。比如,春季的君踏菜。君踏就是我们宁波话说的软菜,呈淡绿色,叶面光滑油亮,是立夏前后的时令蔬菜。老话说,立夏吃君踏,一夏滑达达。湾头人说,立夏吃君踏,夏天就不会生痱子。又如夏季的小白菜,是当时宁波夏季上市的唯一绿叶菜,好吃,有营养,但种起来很辛苦,出苗后浇水与施肥都在早上三四点钟和晚上八九点钟。过去湾头老话说:小白菜,嫩爱爱,丈夫出门到上海,雪白“反并”戴进来。这里的“反并”就是指“大头洋钱”…… 如今,上述一切都已成为历史和记忆,但在很多老湾头人看来,今天的湾头,虽然已被高楼大厦所取代,但这段历史不应该忘记,因为它是湾头祖先的生活,是湾头人勤劳吃苦的见证,也是湾头人永远引以为豪的蔬菜印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