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昨天傍晚,市民在市体育中心笼式足球场的跑道上健身。 记者 胡龙召 摄 |
□记者 戴斌 “小区里也有健身路径设施,不过我已经养成习惯了,喜欢走一段路来这里活动两个小时左右。”昨天上午10点多,家住曙光社区的王信顶着骄阳在市体育中心露天跑道上锻炼,拉开了“夏练”的架势。这是甬城“15分钟健身圈”的一个缩影,越来越强烈的健身意识和越来越丰富的锻炼场所交相推动,使运动生活成为一种潮流。 烈日下体育中心也有人在锻炼 作为市级大型综合性场馆,市体育中心向来是市民健身的好去处,尤其早晨和晚上更是人流如织。即使高温天气,也有人顶着烈日运动。“我一般上午9点到11点来这里锻炼,已经坚持了一年多。”王信告诉记者,这与自己的工作时间有关———他是一名出租车夜班司机,通常工作到凌晨两点左右,睡六七个小时后,起床出门锻炼。 王信开了6年出租车,他说前几年总感觉人不舒服,一检查,发现高血压之类的问题上身了。“医生建议我多运动,我就开始锻炼,一年多下来,现在体重很稳定,血压也正常。”王信的锻炼规律是:从家里走十几分钟到体育中心,然后在塑胶跑道上跑几圈,最后去附近的健身路径,利用器械做做放松。 “我也建议同行多锻炼,有些人说太累了不想动。开车很累,运动也累,但是两种累不一样。我现在就喜欢出一身大汗的感觉,要是连续几天不锻炼,会觉得身体沉重。所以即使下雨天,也要打着伞在小区里外走几圈。”王信说自己也喜欢打篮球和羽毛球,但是因为工作原因,时间上很难和朋友凑在一起,所以选择了目前这种方式。 烈日下在体育中心锻炼的不止王信一人,记者采访的过程中,跑道上还有其他人在跑步,健身路径上先后有几拨人参与锻炼。 海归青年和同伴共建“摸球联盟” 全民健身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国务院2014年10月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提出了营造健身氛围、倡导健康生活的多项举措,其中包括“鼓励社会力量建设小型化、多样化的活动场馆和健身设施,在城市社区建设15分钟健身圈”。鄞州区春潮路上的“摸球联盟”,就是这样一处通过社会力量,利用闲置厂房改建的篮球馆,由海归青年李川和他的球友一同发起。 读初中时李川就爱上了篮球。“那时,每天5点半起床,到市体育中心的篮球场打球。现在一起开球馆的小伙伴就是当年约球的同学。我们联系打球的QQ群就叫摸球联盟。后来搞微信群朋友圈,也用了这个名号。所以,现在给这个球馆起名也叫摸球联盟。”李川在美国攻读硕士三年,上学的地方在NBA掘金队的主场城市丹佛,在那里看过掘金和湖人的比赛,也见识过丹佛的街头篮球。 前年毕业回到宁波后,李川对篮球的爱好丝毫不减,他和钟开凯、王晨栋讨论“什么时候能有自己的球场”。小伙伴们说干就干。他们通过搜索引擎上的实景地图寻找旧厂房。“只要是地图上有蓝色屋顶的,一般都是厂房,我们就一家一家地去找。”谈了三四家,最终落实了现在这个1600多平方米的场地,然后投资改建。 “我们办篮球馆主要出于自己的喜好,以后能够把球馆运作下去,让球迷和自己有个好的打球地方就行了。”这几名年轻人很希望“摸球联盟”给周边的爱球人提供便利,他们针对46周岁以上的人,每天上午免费开放,下午4点之前半价收费。他们还很贴心地在球馆里布置了一个休闲的空间,这样,“陪男孩子来打球的女孩子也能有自己的天地”。 校园公园广场都是健身好阵地 根据《“十二五”公共体育设施建设规划》要求,学校内的体育设施应创造条件向广大学生和社区居民开放。近几年我市也在逐步推进校园场馆向社会开放工作。昨天傍晚记者在东恩中学看到,附近居民只要在学校保安室登记,即可进入操场锻炼。 乐先生住在澄浪社区,他告诉记者,自己通常隔天来跑,每次在操场上跑十圈左右。“我在这个操场上锻炼已经有4年多。以前在奉化江边跑,不知道学校操场开放,有一次经过这里,发现里面锻炼的人很多,才了解了情况。”乐先生就此把阵地转向了学校操场。 另外一位住在生活大师公寓的陆萍萍,也已经坚守这片塑胶跑道好几年。“学校开放真的很好,以前我来这里打羽毛球、跑步,不过现在羽毛球馆已经停了。锻炼总是近一点的地方更方便,我总觉得夏天室内健身比较闷,所以还是喜欢来这里跑跑。” 作为喜欢跑步锻炼的人,乐先生和陆萍萍都认为校园是很好的选择。一方面是学校的塑胶跑道比石板路好,对跑步运动来说更合适;另外一方面他们觉得江边跑步的、散步的、跳舞的人群都有,锻炼人群太密集。“月湖公园和奉化江边都有很多人在跑步,我觉得这些地方需要熟悉地形才好,毕竟公园里道路不像学校操场这样平整。不过操场绕圈更枯燥一些,风景就不如外面了。”乐先生称。而陆萍萍说,学校操场上除了跑步的,也有很多快步走的人,“以前还有跳健身舞的队伍,现在可能去江边广场了”。“反正经常锻炼就成为习惯,现在我要是几天没空跑,就会很惦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