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重庆市渝中区中山四路的曾家岩50号,在抗战时期的重庆有一个响亮的名字———“周公馆”。抗战8年,在周恩来领导下,邓颖超、董必武、叶剑英等老一辈革命家和中共中央南方局部分重要机构常驻于此,成为党领导国统区斗争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前沿阵地。 周公馆内设中共中央南方局军事组、文化组、妇女组和外事组等重要机构。团结国统区进步文化人士,领导他们深入开展抗日民主文化运动是南方局最重要的斗争方式之一。 后院一楼过厅右侧的文化组办公室内挂满了周恩来等共产党人与柳亚子、沈钧儒、叶圣陶等国统区进步文化人士的照片。其中,“雾季公演”和“香港大营救”两组照片弥足珍贵,真实记录了我党领导的这两次具有国内外重大影响力的文化运动。 1941年,由于蒋介石发动震惊世界的皖南事变,掀起第二次反共高潮,使得重庆的革命活动处于低潮,所有行动都受到国民党特务打压,人们的心头都有着沉甸甸的压抑感。能够驾驭政治气氛的周恩来选中了当时陪都重庆的话剧作为突破口,发起组织雾季公演,让文化界人士先后排演了《天国春秋》《棠棣之花》和《屈原》等剧目,使山城气氛终于活跃起来。这些剧目的珍贵演出照真实再现了当时情境和万人空巷一睹爱国剧目的场景。雾季公演持续4年之久,有100多部进步剧目在渝公演,这一时期被誉为中国现代话剧史上的黄金时代。 皖南事变后,为避免国民党的迫害,南方局帮助大批进步文化人士疏散到香港。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又及时把留在香港的民主人士和进步文化人安全转移回内地,史称“香港大营救”。周公馆文化组办公室内的照片就记录了当时的真实情境。在一张被营救出的香港部分文化人合影中,可以清晰地感受到,虽然经历了惊心动魄的逃亡,但这些团结在共产党周围的文化名人身上却显露出无比的坚定。 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文博馆员郭亮说,整个“香港大营救”期间,我党先后营救出数百位文化人士,其中包括邹韬奋、茅盾、叶以群、胡绳、盛家伦、夏衍等文化名人,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新中国保存了重要的文化力量。据新华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