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6版:地理志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6年07月03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慈城懋宗祠

  由于懋宗祠曾作一企业仓库,为了采光,祠顶玻璃为后来改装。

  □王建勇

  

  位于宁波江北慈城镇中山路上的慈城懋宗祠,是明代慈城最具盛名的望族———慈城三凤王氏的祠堂。不过今从中山路已不能通行,只能从民族路宁波表带一厂內进去。

  该祠堂为毁后在原址重建。根据《王氏懋宗祠重建记》载:懋宗祠在明代天启年间“已毁”,后“几经岁月”于亁隆五十五年(1790)重建落成,落成后“祭器祀田……又揭‘三凤’于大门之楣,榜先人有德行科名者于壁”。后又毁,现仅存建筑一进。

  现存的懋宗祠祠内宽敞明亮,排排木柱顶着房梁,雕梁画栋,古风犹存。里面还有石碑两块,一块石碑为“王氏懋宗祠捐田碑记”,上书“崇本总堂”四字。“崇本”为慈城“三凤王氏”堂名,因“三凤王氏”后来又分别在今江北慈城黄山、东山下,今慈溪鸡鸣湖、湖塘下等处建造了分祠,故此堂自然是“总堂”。另一块石碑,碑面已有点风化磨损,字迹模糊,左下角“宣统元年岁次己酉元旦后二日”尚可辨认。根据现有资料判断,今未毁的这进建筑应为懋宗祠的“崇本”主堂。

  懋宗祠虽重建后又毁,仅存一进,但庆幸的是重纂于1921年的《慈溪王氏宗谱》卷一“图像”中,详细绘录了“懋宗祠”的原始风貌。

  图像中,祠堂前为饰有“龙凤祥云”及“鱼跃龙门”等图案的牌坊,牌坊上书有“三凤”二字。过牌坊是石阶,拾级而上是祠堂第一进。第一进房子前面为木栅门,房子后面是天井。过天井,又是另一进,上书“崇本堂”。过了“崇本堂”,最后为花园。祠堂周围用墙砖相围,祠堂左边还有一些附属建筑上书“联壁”。整座建筑建造大气,环境幽雅。

  懋宗祠也叫“三凤祠堂”。《光绪慈溪县志》载:金溪县令王伯燻,字尹和,娶余姚张云航之女。张云航出嫁之日对女儿说,有外孙了马上报我。女儿生第一个外孙来报,张云航先生说:好,来了就好,于是取名“来”。生第二个外孙来报,张云航先生还是说:好,复来就好,于是取名“复”。等生第三个外孙来报,张云航先生连声说:好,说是兄弟鼎立,于是取名“鼎”。

  王伯燻作为一个县令,当时让自己三个孩子的名字让岳父张云航先生去取,让人觉得不可理喻。其实,了解了原委,也算是在情理之中。王伯燻任职的金溪在江西抚州境内,距家路途较远,而慈溪与余姚近在咫尺。其岳父张云航先生诗画俱佳,学识渊博,用当今时髦话来说,也算是“社会名流”了。王伯燻让其岳父取名,我觉得一是对岳父的一种敬重,二是因自己远在江西,希望岳父能多多照顾自己的家吧。而其妻张相,字敬助,“通经典”又“晓音律”(雍正《慈溪县志》有传),于是王伯燻更有一种感谢岳父把一个知书达理、聪明贤惠的女儿嫁他为妻之意。

  后来,王伯燻的大儿子王来官至工部尚书、都御史等职,为一品荣禄大夫。王来为官政事练达,文武才略俱备,深受宣德间(1426-1435)的大臣于谦赞赏。王来任河南布政史期间,水灾直逼汴城(今河南开封)。王来亲自率人员,“筑堤捍之,栽柳以固”。正统十五年(1449)蒙古瓦剌部落首领也先领兵大举进犯,逼近京师。王来率军迎战,也先撤退逃跑。景泰元年(1450),贵州苗族生乱,王来总督湖广、贵州军务,平定叛乱。

  王伯燻的二儿子王复进士及第,任刑部主事,为官“持法明而不苟,大司寇而下皆器重之”。

  王伯燻的小儿子王鼎曾任监察御史、察司佥事等职。巡按山西时,有一知县郭某贪而善赂,被王鼎“罢黜之,民欢呼动地”。任江西按察佥事时,赃吏闻王鼎上任,纷纷“解绶,以忧去”。在广东时,有识之者曰:“(王鼎)清官也,不可犯。”

  由于一个家族的三兄弟,一个官至工部尚书,一个官至刑部主事,另一个任监察御史,雍正《慈溪县志》载:“来、复、鼎世称三凤,庆泽深厚,世罕及焉。”光绪《慈溪县志》曰:县西街,……(王氏)七世簪缨,人称“三凤王家”。

  那天我去懋宗祠,经过街巷还看到好多人家大门上挂着“王家大门×号”的门牌。慈城三凤王氏名门望族果真名不虚传,其根基之深可见一斑矣。 

  明天顺年间(1457-1464),慈溪县邑还为王来、王复、王鼎建造了“三凤坊”,以表彰他们的政德及功勋。在慈城骢马桥南,为“三凤王氏”王来建了“尚书坊”。天顺二年(1458)知县贾奭又为王来立坊,把骢马桥改为都宪桥。《刘氏世龙序》曰:“吾慈(城)称冠族莫先三凤王氏,宦业书香世德茂也。”

  在今日慈城孔庙的忠义孝悌祠、乡贤祠、进士第,不经意间你会看到王来、王复、王鼎等“三凤王氏”先祖们的牌位或名字。

  如今一些上了年纪的老慈城人说起懋宗祠,他们不叫懋宗祠,而是称之为“三凤祠堂”。

  可以说懋宗祠不仅是慈城三凤王氏的祠堂,更是慈城历史上一段不可忘却的历史。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