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徐叶 通讯员 陆灵刚 今天开始,孩子们正式进入暑假阶段,部分家长会选择送孩子去教育培训机构学习。然而,面对数量庞大、良莠不齐的社会培训机构,家长该如何选择? 昨日,市教育局专门发布教育培训消费预警,供家长们参考。据了解,我市经市、县教育部门许可批准的民办学校教育培训机构有700多家,其中宁波市教育局批准的有84家,市三区经教育部门审批的培训机构有160家(详见微信公众号“宁波晚报升学通”7月4日推送信息)。市民也可通过“宁波民办教育网”查阅全市教育培训机构的办学资质、年检情况以及相关政策法规。 据介绍,近年来教育部门联合民政、工商、公安、人社、消防等部门,开展联合执法,整顿教育培训市场,并总结归纳了消费者容易吃亏的四类典型问题,希望家长们理性消费,依法维权。 问题一 不认办学资质 盲目消费 典型特征:无证办学或超范围办学(工商部门审批的教育信息咨询公司均明确不包含文化教育培训内容)。这些机构,不少位于小区居民楼内,仅向学员仅提供非正规的票据,而不是“培训费”正规发票。 破解之道:检验是否有教育局颁发的办学许可证(原件),且该证在有效期内,年检合格。办学许可证应在公开场所的显著位置公示。 问题二 轻信虚假宣传 不签合同 典型特征:各类“名师”满天飞。事实上,教育部、省市县教育部门明确发文规定,不允许中小学在职教师参与培训机构的有偿补课行为。所以所谓的“一线教师”等,都是招揽生意的手段。 破解之道:消费者应提高维权意识,要求培训机构将口头承诺写进合同。 问题三 没有索取发票 退费困难 典型特征:退费难是教育培训类消费者最为关注的问题。因各种原因中断培训,可要求退还部分或全部培训费。但不少消费者因为没有索取正规发票,导致退款难度大增。 破解之道:如需要退费,可根据《宁波市培训机构收费退费管理暂行办法》,要求培训机构在学员提出退学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办结退费手续。消费者如果发现培训机构拒不按时解决退费问题,应及时向有关部门投诉或举报。 问题四 不抵促销诱惑 冲动消费 典型特征:“读几百课时送几百课时”、“一次缴学费满几万元赠几百课时”等宣传,往往是诱导消费者进行提前消费、超量消费。部分消费者冲动消费,一次性缴费数万,事后发觉效果不佳,“反悔”就难,损失大。 破解之道:对不熟悉的培训机构应持理性消费态度,可先短期试课,等认同授课方式和培训效果后,再签订后续合同,有利于降低消费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