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敬波 近日《宁波晚报》报道海曙南雅街9弄26号楼道出入口两吨重水泥雨檐塌落一事,引起了许多读者的关注,晚报记者又分头走访了20多个老小区,发现老小区有类似水泥雨檐的居民楼还真不少。 人老了会生病,小区老了也是如此。报道中提到的这些小区说老也不老,有些仅有十多年,却已经“暮气沉沉”:环境差、停车难,晴看堵、雨看海,先天不足、后天缺补、安全有隐患、管家难觅……仅就安全问题来说,除了报道中所说的水泥雨檐之外,还有如消防安全、防盗安全、道路安全等,都存在一定的隐患。 由于房屋年久失修,消防泵、防排烟系统、火灾自动报警、自动喷水系统故障,灭火器材、消防水带缺失,空调外机固定装置锈蚀,花盆等在防盗窗乱放,人行道窨井盖被盗,院里杂物乱堆,车辆乱停放等问题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上看下看左看右看,委实让人忧心。 这些老小区大多地处市区中心,占尽了天时、地利却难享有最重要的人和,有钱人、年轻人慢慢搬离了老小区,留下一些恋旧的老人、低收入一族和进城务工租房客。这些老小区的“老”病待治,为什么未能及时治?如报道中调查的那样,有些老小区施工单位已经注销,有些没有完善的物业管理,维修基金无法落实到位,维修成本高,物业费难收,物业公司不愿接手老小区,而一些老小区“自治”也存在问题,这些都加剧了老小区与城市的脱离。 许多城市对于住宅小区建设一直习惯于新建、重建。只重视数量累计、不追求质量提高,对老小区缺乏定期更新与完善。这种粗放的模式直接影响到了城市住宅的可持续发展和小康居住目标的实现。只有让老小区“老有所养”,才能让老小区追赶上城市发展的脚步。 应该说,宁波在这方面一直走在全国的前列,早在2008年宁波就出台了《关于加强老小区物业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对于老小区的物业管理按照“管理业绩越好补助经费越多”的原则以奖代补。这几年老小区“旧貌换新颜”的成效大家有目共睹,但在老小区加装电梯、定期检查安全隐患等居民关心的问题上,仍有待进一步加强。 民心所向的工程才是真正的“民心工程”,才是管理者的“政绩”。宁波应当不断加大对老小区的资金投入,让城区弱势群体同样享受到宁波改革开放、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当然,产权单位、小区居民也不能一味地坐等别人给“养老”,自己也要积极筹措维修资金,自力更生改变小区面貌。 老小区有老小区的氛围,老小区有老小区的优势。老小区位置好、人头熟、人情浓,值得我们认清、珍惜、发掘和保护,“老有所养”的老小区可能不如新小区那么高端大气上档次,但也可能比新小区更方便也更有底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