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2版:义乡鄞州 家风家训年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6年07月11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鄞州名门望族的那些家训

  

  据最新统计,鄞州档案馆收藏家谱有50余套,鄞州图书馆、宁波档案馆和天一阁珍藏300余套有关鄞州的家谱,另外,民间收藏及近年编修的也不少。那些家训,随着家谱也同样流传了下来。

  鄞州区涌现了一大批有名望的家族,或诗书传家、勤业睦族,或乐善好施、教化乡里,或持正为民、清廉为官,或爱国爱乡、垂范后世。

  很难说,是好的家训培养出了优秀的人才,还是优秀的人才总结出了传世名言。但这些大家族的家训,总结起来,往往不过“德、廉、学、和”四个字,这是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提炼。

  德

  名词解释

  是长辈集众望的必备资质,汉民族向来明白以德服人的至理。

  代表家族

  潘火桥蔡氏

  蔡氏始姐最早由南宋高宗建火元年迁入鄞州,居丰乐乡蔡家弄(今姜山蔡家弄),相传至六世时,有一重玄孙蔡楷寻迷鸽至潘火桥,与一王姓致仕御史(致仕,意为告老还乡)相见,与王御史之女结良缘,遂迁潘火桥定居,后代称为“飞鸽追踪缔结良缘”,子孙浩繁,终成望族,飞鸽也成为氏族之会旗。

  1877年出生于潘火桥村的蔡体鏊,家境贫寒,12岁时即赴上海帮父亲经营小店铺,后来成为上海最有声望的名商巨贾之一,却始终过着节俭的生活,痛恨奢靡之事,对子女要求极严,对造福桑梓之事却从不吝啬。

  由蔡氏族人蔡岘苔创办的敦本小学无高小部,1919年,蔡体鏊遂出资建造亲仁小学,并聘请教职员工,让蔡氏子弟能读至高小毕业。同年,他又在亲仁小学旁建造仁德医院(西医),聘请医生开设门诊。这二者,在农村都是罕见之事。为使学校和医院能持续运作,他又出巨资购买土地数十亩,以土地收入来供养学校和医院日常费用。

  蔡体鏊所做不止于此。1921年,他提议在上海成立“蔡氏旅沪同宗会”,联络同宗感情,互相扶助。又配套设立“蔡氏旅沪同宗储才学会”,凡蔡氏族人高小毕业者,如成绩优异有志于上中学大学,而家贫无力供养,可向储才学会申请教育资金。储才学会后来制定了详细周全的章程,体现了强大的凝聚力和号召力,成为促进宗族团结之平台,堪称“德”之典范。

  受潘火桥蔡氏主族的影响,迁于鄞县界乡芳田畈(今江塘桥蔡家)的一支后裔,也于1918年创设蔡氏存志义庄,创设者蔡和源将自己时值总价六万余元的房产拨给义庄充作基金,按鳏寡孤独废疾而赡给,时人赞为“孝恩义举,均堪风世”。

  廉

  名词解释

  “廉”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论语云》:“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君子不争利,不营私,更不为私利而偏己心,族之长者必先自廉。

  代表家族

  西河街章氏

  鄞县《高桥章氏宗谱》奉唐泰州刺史章及为一世祖,章修为二世祖,章仔钧为三世祖。章仔钧得十五子,自此子孙散枝外迁,其39世孙章鋆是宁波府的最后一位状元。

  章氏家训有“立行止,远耻辱,节义廉隅当自勖。胁肩谄笑圣贤差,正大光明神鬼服”之句,章鋆深习其精髓。

  清朝中期始,科场舞弊严重,章鋆曾赴四川、顺天、广西主持乡试,任礼部会试同考官,期间多次拒绝请托;出任广东省学政时,乡民常设赌场竞猜,甚或有不法之徒买通官员,而县、府不少地方官员乃至历任省学政竟相与为奸,牟取暴利。章鋆赴任后,不但严词拒绝行贿者,还下政令予以禁绝,捉拿首犯,倡导“休问签,莫问卜”的新风。他还制定了一套严格的程序,采取严密的防范措施,从源头上堵住了舞弊、博彩案例的发生,使当地的考风、民风大为好转。他还筹资创建义学十余所,广教化,正学风。后官至国子监祭酒。

  章鋆历任各职,每至一方,都下榻官府公房,从不置私宅。中状元后,他为老母和妻儿在西河街置地造宅,历时十年才完工,原因竟是他为官清廉,没钱买木材砖瓦,只能在俸禄中结余积聚。据说太平军攻占宁波时,他的房子才刚把后房建好,前厅还差6根支柱。后厅被义军借作军营,太平军敬重他为官清廉,就帮他找了6根支柱,造好了前厅。一年多后章鋆回家休假,才把房子修好,取名“文宗第”,此后成为宁波城区人文地理的重要坐标。

  章鋆32岁时被钦点为状元,55岁时,他在巡视廉州院试后,卒于回京途中,其清风两袖,为章氏后世之典范。

  学

  名词解释

  “学”则是一个家族崛起并兴盛的根本,在科举时代,“学”能出仕为官,光宗耀祖,兼济天下。

  代表家族

  三桥鲍氏

  鲍氏祖先可追溯至春秋名相鲍叔牙。晋代时,鲍氏裔孙迁入鄞县(时属会稽郡),南宋时曾迁至陈婆渡,元延祐乙卯年(1315)迁三桥之南,始称三桥鲍氏,是一个有600多户的大族。

  鲍氏家族耕读传世,大名鼎鼎的商务印书馆,其主创人就有出于陈婆渡鲍氏的鲍家三兄弟。19世纪中期,陈婆渡鲍家有个鲍哲才,因家境贫寒被父母送到槐树路基督教长老会创办的崇信书院,毕业后到上海清心堂任牧师,期间他筹建了清心堂书院。

  鲍哲才育有三子三女,三子为鲍咸恩、鲍咸昌、鲍咸亨,三兄弟在清心堂书院毕业后,到美华书馆当学徒,掌握了刻字、排字和印刷等技术。1897年2月11日,鲍家兄弟与夏瑞芳(鲍家兄弟的妹夫)、高凤池(鲍家兄弟的知交)以及亲朋好友集资参股,正式创办了商务印书馆,招雇了十来个宁波籍工人。

  1903年,《最新初小国文教科书》出版,风行全国,为中国出版业开创了新纪元。从纵向比较的角度来看,商务印书馆此举,有向先贤王应麟致敬的意义。其后又陆续编印了中小学教科书数百种,推动了新式教育的发展。

  此后,商务印书馆编纂了《辞源》等大型工具书,又翻译《天演论》、《国富论》等西方学术名著,出版鲁迅、巴金、冰心、老舍等现当代著名作家的作品,整理《四部丛刊》等重要古籍,编辑“万有文库”、“大学丛书”等大型系列图书,出版《东方杂志》、《小说月报》、《自然界》等各科杂志十数种……可以说,商务印书馆为开启民智、昌明教育、普及知识、传播文化、扶助学术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把“学”推广到了极致。

    和

  名词解释

  “和”则意味着一个家族的凝聚力,也是核心竞争力的一部分。

  代表家族

  走马塘陈氏

  走马塘陈氏,起源于江苏人陈矜,他于北宋年间在明州任知府,在任期间勤政爱民,巡视水利,疏通河道,修筑东钱湖碶、奉化常浦碶等,御咸蓄淡,灌溉农田。咸平四年遭遇饥荒,陈矜明知违反朝政,仍开仓赈灾,卒于衙内,葬于鄞南茅山。其子陈轩,随父在明州府任录事,按制为父在茅山守墓,因爱此地青山秀水,遂置田建房,定居于茅山南面的陈蕲村(今走马塘村)。

  千余年来,走马塘陈氏恪守祖训,耕读传世,成就了一门七十六进士(从宋代到明代)的“中国进士第一村”的传奇。

  走马塘陈氏二十三世孙陈士矞,明末清初人,是家中第三子。长兄士耀以庠生自炫,在分家时扬言要尽占肥田,次兄士涵也私心作梗,几次向父亲施压。父亲左右为难,闷闷不乐。士矞为解决分家矛盾,说服妻儿,主动向父亲陈情,愿意礼让自己的一份,先满足两位兄长的需要。他的谦让与《三字经》里“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的行为如出一辙,在乡里传为美谈。此后晚辈们以他为榜样,为怀念他的“产让三分,孝留千古”,特意建“行五堂”以祭祀,取的是孔子“温良恭俭让”之意,乃是“和”之典范。

  走马塘陈氏之重“和”,还在于他们对宗谱文化的坚守和发扬。他们编印了一册《走马塘村志》,记录了本村的自然环境、历史沿革、村庄建设、风俗传说、人物文献等方方面面,并且把全大市范围内的族人后裔都纳入了大家庭。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