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俞素梅 7月7日至9日,“中国晚报文化记者聚焦包拯及清廉文化”系列活动在“包公故里”合肥市肥东县举行。本次活动由中国晚报工作者协会文化新闻分会和合肥报业传媒集团主办,包括本报在内的新民晚报、北京晚报、羊城晚报、钱江晚报等全国30多家晚报记者参加。在合肥市的包公园,记者惊喜地看到了合肥市为“宁波帮”杰出代表包玉刚的父亲包兆龙立的铜像,以及包玉刚立的“先父包兆龙老先生遗训”碑。 包公是安徽合肥人 包拯是妇孺皆知的北宋廉吏,曾担任开封府尹,把北宋都城开封治理得井井有条,赢得老百姓交口称赞。不过,包拯老家乃是庐州合肥(今安徽省合肥市肥东县)。在合肥,如今存在着包拯出生地小包村、包拯少年读书地包公祠、包拯归葬地包公墓等遗迹,有着与包拯相关的丰富文物。 此次全国晚报文化记者赴合肥采访期间,《包公廉政展》专家组成员吴胜、茅盾文学奖评委许辉、国家一级编剧完颜海瑞等多位专家介绍了历史上的包拯事迹及其精神、戏曲和小说中的包公形象、合肥地方戏庐剧及庐剧中的包公戏等。据介绍,包拯的仕宦生涯只有短短26年,但担任的官职却十分繁多,26年中迁官25次,平均每年担任一个官职。他主要担任这几类实职官:地方行政官与京师官、台谏官、监司官和三司官,临去世前一年多担任了位列执政的枢密副使。他是一位在法治、理财、台谏、国防等各方面都表现出了杰出才干的能吏。 包公园里有包兆龙塑像 合肥市建设了规模宏大的包公园,内有包公祠、包公墓等省、市级文保单位,也是全国廉政教育基地。让人没想到的是,记者走进包公园的浮庄,迎面就见到了老乡———“世界船王”包玉刚之父包兆龙的全身铜像。铜像大小和真人一样。 1984年10月,包玉刚在阔别家乡多年后首次返乡时,曾游览天一阁,在查阅天一阁珍藏的《镇海横河堰包氏宗谱》时,包玉刚的谱名“包起然”赫然名列其中。《宗谱》不仅记载了包氏宗族繁衍、迁居的详细情况,并且载明:包玉刚这一代系包拯第二十九代孙。家谱上连包玉刚的生辰都写得清清楚楚。这让包玉刚和夫人惊喜不已。 那么,包家是怎么从合肥来到宁波的呢?在石碑背面的《包兆龙先生铜像记》中,记者找到了答案:“包兆龙先生,名大澍,合肥包孝肃(孝肃,是包拯的谥号)公第二十八世嫡孙也。公元一八九六年六月,诞生于浙江镇海之横河堰。盖南宋建国,其先人初宦临安,继迁浙东,遂著籍镇海焉……” 包玉刚曾在合肥捐资造医院 在包公祠、包公墓、包氏宗祠,记者都见到了一块相同内容的石碑———《包拯家训》。短短51个字,却让人肃然起敬:“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仰珙刊石,竖于堂屋东壁,以诏后世。”讲解员在讲解这块石碑时,提到了包拯的后人,特别讲到了包拯后人中的杰出人物包玉刚。 皖南医学院教授王尔功,是包玉刚在镇海当年颇有名望的中兴学校的同班同学。他在文章中回忆,包家离中兴学校很近,包玉刚小时候没有住校,“记得有一年正月十五前后,包家祠堂演包公戏,包玉刚提着汽油灯,到学校请我们四五个同学到他家看戏”。 1987年,合肥市建成包公园,安徽方面请王尔功前往香港邀请包玉刚来剪彩,包玉刚很爽快地答应了,携家人专程前来合肥。《合肥晚报》编委王晖告诉记者,当年包玉刚来合肥是件大事,合肥方面进行了隆重接待,包玉刚也造福先人故里,资助建造了合肥市第三人民医院。 记者看到,包玉刚在父亲包兆龙的铜像旁立了一块“先父遗训”碑,上书“叶落归根建设家乡热爱祖国”12个金色大字,让人又一次肃然起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