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晓新 10日上午9时,受今年第一号台风“尼伯特”的影响,甬城被大雨笼罩。据来自智慧城管的消息,从9日到10日,全市共接到积水投诉近百起,其中9日60多起,10日20多起。除了因为施工损坏排水设施之外,10次中有7次是排水口被一次性餐具、塑料袋等生活垃圾堵住,排水管道实在“咽”不下去形成的。别看一个塑料袋,雨大时就可以把一个排水口给堵死,瞬间积水就可以达到十多厘米深,如果清理得晚了,积水的面积就会越来越大。 7月11日《宁波晚报》 在我们周围,城市建设是一年比一年漂亮,但一些城市文明却没有同步跟进,随处可见的乱扔垃圾现象,就是其中最煞风景的一幕。搞城市建设,只要花钱,一般情况下能够立竿见影,但提高市民的文明意识,如让人们不乱扔垃圾、不随地吐痰,就不仅仅花钱就能解决得了。 说起来,乱扔垃圾的陋习,有着根深蒂固的“基因”。城市化的进程加速是近二三十年间的事情,在此之前,现今生活在城市的许多居民,不是生活在基础设施较差的城镇,就是生活在几乎没有任何基础设施可言的农村。对许多人、许多家庭来说,乱扔垃圾并不是问题,路边也极少有专门的垃圾桶。不要乱扔垃圾的概念,主要是指不要乱倒整桶的生活垃圾,至于手头吃剩的果皮之类,不扔在路边还真想不出还能扔到哪儿去。 几十年过去了,当年生活在城镇和农村的许多人成了市民,由于受教育程度、个人生活习惯的不同,这个群体中的不少人从小养成的生活习惯,不是说变就能改变得了的。同时,由于对乱扔垃圾基本没有惩戒、没有罚款,使人们对这一陋习的收敛程度比较有限。汽车时代的到来则“放大”了乱扔垃圾的丑陋与危害,除了堵塞排水管道,还有诸如加大市容养护成本、危及环卫工人人身安全、增加交通事故发生率等,也使包括乱扔垃圾者在内的市民生活在不文明、不舒适、不安全、不卫生的环境之中。 对乱扔垃圾者开罚单,对车窗抛物者可行,对其他人就存在取证难、执法成本高等问题,操作难度较大,因此只能作为一种辅助手段。更靠谱的办法,除了在公共场所多设垃圾桶以方便市民,还要从培养市民良好的扔垃圾行为习惯上入手。比如通过社区工作者和志愿者进行良好的行为示范和大力倡导,特别在学校、社区和家庭,重点加强对未成年人的习惯教育。未成年人习惯的养成尚处于全吸收阶段,他们更容易从父母和社区工作人员、左邻右舍的小朋友那里学到正确的扔垃圾习惯并能够长久保持,而他们家里的大人由于跟孩子生活在一起,也更容易受孩子良好习惯的影响形成不乱扔垃圾的惯性行为。这些都需要有持之以恒的耐心,急不得。 尽管与城市建设相比,市民乱扔垃圾陋习的改正有些滞后,但总体文明意识提高的脚步从未停止,说明有关各方的努力,包括环保志愿人员的奉献、有关部门的工作和媒体隔三岔五打出的公益广告等,并非打了水漂。因此,对于解决这个老大难问题,除了耐心,还要有信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