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版:深 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6年07月13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父母代劳 企业放水

不少学生社会实践成了“打酱油”

  章丽珍 绘

  □记者 徐叶

  

  送走了台风,学生们的暑期社会实践迎来了小高潮。然而在长达两个月的暑期里,不少学生只愿花半天甚至不花时间就搞定社会实践,这样的做法未免有“打酱油”之嫌。

  近日,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不少暑期实践项目虽然参与的人数众多,但实践的学生犹如“流水般淌过”,有的任务由父母“代劳”,让企业“放水”,表现出较强的功利性。据了解,对社会实践认知逐渐提高的单位而言,最不喜欢的就是这类“盖章款”的孩子。

  学生 刚熟悉流程就交了差

  刚放暑假,不少孩子就会到各家图书馆、阅览室参加社会实践。他们大多会被分配到少儿阅览区域,主要任务是负责整理书架以及在自助服务机上帮助小朋友们借阅书籍。

  放假至今,北仑区一个小型阅览室已接待前来实习的学生两三拨,不少人只实践半天。这种情况并不鲜见,据我市一家大型图书馆统计,去年该馆接待的实践学生中,大约有三分之一是做了半天就走的。工作人员表示,今年也已经出现这样的情况。

  “半天一般是3个小时,不忙的时候,学生还可以自己看看书。”图书馆的工作人员杨女士说,图书馆的实践相对是轻松的,暑假期间来联系参与社会实践的学生也特别多,但他们实践的时间并不长,一两天的很常见。她说,像半天实践的这种情况,就是刚熟悉流程就走了,不过因为学生们是参加义务劳动,工作人员也不能强求。

  另一家图书馆的工作人员王女士认为,给学生们讲述流程和规范差不多也要一个小时,只来半天的不知道能体验到一些什么。“蜻蜓点水,从某种程度上说有点浪费资源,对孩子们自身而言也是一种遗憾。”王女士说,相比之下,来实践时间较长的学生大多主动,对服务内容也有自己的想法。

  家住鄞州的小李在镇海读书,今年就要上初二,他就属于只花了半天实践的情况,整个暑假他也只安排了这个实践。“学校有要求,但没规定具体内容,轻松一点,体验一下就好了。”小李说,学校也没有硬性规定做什么,他觉得这样就够了。他表示,是不是真的要去实践,实践多久,可以由自己的兴趣来定,有的同学还死活不愿意参加暑期社会实践呢。

  父母 花钱、花时间去“代劳”

  现在的学生都比较有“主见”,家长有意无意之间的助推更是“雪上加霜”,这些都非常容易让暑期社会实践沦为“打酱油”。

  江东区一社区居委会的负责人告诉记者,社区与企业联手组织了维持交通秩序的活动,结果来了一大帮家长,拿着手机对着孩子拍照,拍完场景活动就结束了。“事后才知道,学校要求为暑期社会实践留下真凭实据。”这位负责人说,显然有家长过分关注“展现”孩子,很容易本末倒置,给学生留下摆拍的印象。

  家住江北的王女士称,小孩今年才上小学二年级,但是学校布置了一项难度很大的社会实践,让孩子去农村体验生活。“孩子还太小了,这么热的天没法去体验。”王女士说,自己特意抽了半天时间带孩子到近郊玩,反正农村生活谁会不知道,多讲一点故事给孩子听。据记者了解,有个别家长对付暑期社会实践有“妙招”,比如帮孩子“制造”日记等,这份心思令老师们觉得匪夷所思。

  令支教志愿者郑琴印象深刻的,是一种变形的暑期社会实践,她认为属于换汤不换药。“有家长也会联系我,铁了心要将孩子送到偏远山区里体验,花钱多少并不在乎,就希望惯坏了的孩子学点好。”郑琴说,这种社会实践看似条件艰苦,其实是父母对社会实践“走形式”的典型。

  结合自己的支教体验,她认为,这些“被实践”的学生缺乏指导和引导,在现场也只是以外来人的眼光观察着,就像在现场看大型真人秀节目一般。学生在“唏嘘”之后,依然会继续自己的风格。

  江东中心小学邬老师称,开学检查暑期实践作业时,确实会发现个别有猫腻的作业,这种做法比不参加实践更为糟糕。

  居委会 依然是“求盖章”的重灾区

  “90后”的记忆中,常有暑期结束到社区盖章的场景。尽管这种方式在被逐渐边缘化,但依然存在。“求盖章”和“被拒绝”还在继续博弈。

  采访过程中,记者询问了10名有暑期实践任务的中小学生,其中有3名学生表示暑期实践作业由父母帮助联系,在社区参与过清扫卫生、帮助社区困难老人等,2名学生表示暑期实践是自己联系的,也是参与社区里面组织的活动,其余5名学生表示还没有具体落实。社区的方便性让它成为学生们开展暑期实践的重要场所。

  “带着‘考核’目的过来,我们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想来‘打酱油’,我们是绝对不会接收的,也绝对拿不到盖章证明。”曾任北仑大碶街道金泉社区居委会主任的张女士称,每年都有不少家长托过来,但基本都不给盖。就算孩子来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社区工作人员也要到现场看看,想要蒙混过关,也是行不通的,因为社区居委会不是个“随便”的单位。

  张女士说,最糟糕的求盖章时段自然是暑期快要结束的时候,如果是在中期,他们一定会规劝孩子参加活动。“现在,社区这方面的要求严格了,但村委会可能还放得比较开。”

  “每周1-2次活动,整个暑假就有八九次活动,不太可能什么活动都参加不了。”鄞州区东城社区工作人员许先生说,现在大部分社区都会直接拒绝盖章,因为这样做对孩子影响极其不好。

  社会环境

  认为有损利益

  对学生占用资源无好感

  学生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提供岗位的企业、单位“形式感”也较强。出于对学生安全的考虑,企业抱着提供资源提供服务的心态较多。

  奉化一家企业的负责人王先生表示,自己开的是一家电商公司,作为对学生的帮助,他们会提供一些无关紧要的岗位让学生开展社会实践。王先生表示,没有想过从孩子身上获取什么,所以希望实践短平快。

  一家社会公益组织的负责人陈先生告诉记者,出于对组织品牌及形象维护的需要,他们不鼓励“不好控制”的学生参加他们的公益活动。所以即便有家长带孩子来了,他们也会适当劝阻,盖章就更不愿意。“我们不希望被‘利用’,因为这是很明显的揩油行为,公益的相关资金会需要放到刀口上。”陈先生说,每个孩子都会占用资源,如果他们是带着功利心而来,我认为他们是做不好的,也是无益的。

  有一家商铺的负责人表示,欢迎学生来做真正的暑期社会实践,最讨厌来“打酱油”。为了培训他们,员工需要额外占用时间。“发现有孩子躲到角落里玩手机,我们心里很不舒服。”这名负责人说,若真的是相互敷衍就没意思了。

  编后

  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开展得红红火火,需要大量部门及社会资源的支撑,可以说每一个暑期实践机会都来之不易。然而,有一部分孩子却不待见,即便参加了也是以轻松“走过场”为主。这一系列浮躁表现的背后,到底隐藏了什么样的原因?呈现了什么样的心态,针对暑期社会实践又会有哪些多元的认知。

  本报将继续关注。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