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版:时 评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6年07月14日 星期四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为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搭建好平台

  胡晓新

  学生们的暑期社会实践迎来了小高潮,然而近日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不少暑期实践项目虽然参与人数众多,但许多人“走过场”,有的任务由父母“代劳”,让企业“放水”,表现出较强的功利性。在长达两个月的暑期里,不少学生只愿花半天甚至不花时间就搞定社会实践,这种做法未免有“打酱油”之嫌。7月13日《宁波晚报》

  

  

  当下,虽然各种升学还得看分数,但客观地说,对学生社会实践的关注度在逐年提高。因为成绩好的,谁也不愿被视作“高分低能”;成绩不好的,更不愿意因为“低分低能”被人看扁了。因此,无论是家长还是教育部门,对孩子参加有益的社会实践活动多是鼓励与支持的。本月12日,宁波市学生职业体验拓展中心、宁波教育博物馆、梁祝文化园等28家社会实践基地在市中小学生社会实践大课堂工作交流会上被授牌,使宁波社会实践基地总数达到91家,就说明了教育部门对此的重视。

  然而,暑期众多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最终却成了“打酱油”,最主要的原因,恐怕是因为缺少社会实践的平台,以及平台提供的相关服务,因此很难修得“正果”。

  放假之前,大中小学生一般都会接到学校与老师布置的社会实践活动作业或任务,目前的高中生更是人手一本“综合素质评价手册”,对学生的社会实践有课时要求。至于到哪里实践、怎样实践、怎样鉴定没有具体规定,放假后学校与老师也撒手不管啦,大都凭家长的社会关系去搞定。这种“人自为战”、“家自为营”的做法,让实践活动从一开始就显得“不伦不类”:就算那些“有路数”的家长为孩子找到了理想的实践单位,但没有平台的后续支撑,上岗后谁来指导?是否适合?实践结果谁来鉴定?鉴定的权威性与认可度如何?大都说不准。更何况因为缺乏平台,不少家长没有能力为孩子联系到实践单位。但学校布置的社会实践作业又不得不交,怎么办?许多人除了到熟悉的单位“走过场”、在社区组织的活动中“意思意思”,或者干脆到居委会“求盖章”,还能怎么着?

  而有组织地搭建社会实践活动平台后,情况就大不一样。如《宁波晚报》连续7年搭建的关爱“小候鸟”活动平台,每次吸引数十名外地来甬孩子参加,拿今年来说,在十多天的时间里,他们能了解、掌握安全知识和技能,还有3D打印科普体验、快乐学魔术、生活技能小达人、创意手工等多种活动安排,自始至终有专人陪同与指导;还有,上月底宁波海曙区搭建的“海之梦”2016年中小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平台,推出236个社会实践岗位,吸引了3400名孩子来现场应聘,最终,1957名孩子找到了暑假社会实践的岗位。他们将在专人指导下到超市收银打包,到幼儿园当助教,在医院迎宾和导诊……这些有平台支撑的社会实践活动,要想让参与者“走过场”、“求盖章”都难。

  因此,当前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最需要的,不是场地与基地,也不是实践单位与实践模式,而是有组织的专门平台,尤其是由公益机构搭建,专门为学生提供社会实践活动的平台。这样的平台多一些,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孩子,无论是人数、效果,还是认可度和受欢迎程度,就都更有保证。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