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自行车是城市文明的试纸 自6月30日正式投入使用以来,泉州市区公共自行车受到不少市民的关注与认可。但同时,有关部门巡查发现,一些市民在使用过程中操作不当,甚至出现一些不文明行为,主要表现为架空空踩、立架上坐、故意反转座椅等。为此,昨日泉州市市政工程管理处呼吁,市民要共同爱护公共自行车,减少对自行车的破坏。 7月14日《海峡都市报》 政府投入公共资金设立免费公共自行车系统,它不仅体现政府为民服务的宗旨及公共管理水平,也是民众道德素养的试金石。公共自行车的发展最终归结到一个“人”字上来,不仅要求管理者在管理、服务、技术诸方面的提高,更有赖于全体市民素质的全面“升级”。只有公众用心呵护,文明骑行,公共自行车这项民心工程方能有序长效地发展,也才能成为都市的一道美丽的绿色风景线。斯涵涵 “莫言建议”并非“无知无畏” 7月13日下午,21世纪教育研究院在京召开“基础教育学制改革研讨会”,与会教育专家一致对作家莫言提出的“缩短基础教育学制”表示反对。他们承认莫言做过调研,但认为其观点缺乏理论支撑与科学依据,是“无知无畏”。 7月14日澎湃新闻网 一个人走向社会的时间,究竟该是多大年龄?多大才算成熟?难有定论。起码,我们谁都知道,社会上,本来就有接受完9年义务教育,而没有机会上高中之后再上大学的一批青少年,但他们不得不走向社会。这显然不是一个“成熟”的说辞,就能让人心服口服的。当然,当前的应试教育模式不改,缩短学制为10年,也同样会被学校教师挤出两年时间用来复习。但这恰恰说明教育本身存在问题。 贾志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