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晓新 自上月至今,《宁波晚报》率先对宁波海曙区13家菜市场有11家没配停车场,菜场周边停车和拥堵成为老大难的问题进行了连续报道,引起治堵办、交警等部门的高度重视。交警等部门走访排查,调研行车路线,制定菜场周边治堵方案;本月海曙咏归菜市场周边新增212个停车位,半小时内免费供买菜一族泊车;7月15日,“海曙交警”官方微信平台还发出了一份民意征求帖,希望通过问计于民,寻找民间治理“金点子”,从而破解菜场停车难的“痼疾”。 实际上,岂止菜场,绝大多数城市老城区的道路、建筑与规划,基本上是汽车时代到来之前的产物,在人均汽车拥有量快速上升的今天,停车难以及交通拥堵的问题可谓一年更甚一年,在几乎没有私家车的年代本来就熙熙攘攘的菜市场,如今“堵上加堵”实属意料之中,也在情理之中。 从目前民间征集以及官方制定的治堵方案来看,有增建停车场、利用闲置土地、错时共享等方式增加停车位等。然而,车位的增加跟不上车辆的增长速度,一味满足停车需求,这种需求可能永远满足不了;而“绿色出行”只可呼吁,不能强求,不太可能在短时间内让大批市民接受。如此说来,菜场拥堵“痼疾”似乎难有从根本上扭转的良策。 然而,身处汽车时代、拥堵时代的我们,别忘了我们同时身处网络时代、信息时代,或许,微信菜场等“互联网+”式的“菜场革命”,可以帮我们破解这个难题。 其实,微信菜场宁波去年就有了。在双东坊菜场,常常有人购买了海鲜、蔬菜、猪肉等,然后提着袋子等在菜场外的翠柏路边,交给开车经过的司机,或是提着菜篮子骑上电动车直接送到居民家里。他们是代替居民拎菜篮子的客服人员,而居民则是通过微信公众号下的订单。这让开车族避免了菜场停车位难找的尴尬,或在家就能等到鲜菜,节省了时间与精力,微信支付还避免了找零钱的麻烦,可谓一举多得。另外,各地和宁波还有不少专门经营生鲜食品的网络商家。 不过,目前这些“互联网+”网上菜场,生意远不如实体菜场红火。最主要的原因,是菜品的新鲜度与每个顾客的期望难以匹配,绝大多数顾客仍然选择眼见为实,去实体菜场购买;同时,对保鲜要求较高的生鲜菜品只适合本地经营的现实,限制了网络生意的做大。但从发展的眼光来看,眼下的困难,也许正是今后的商机。 因此,如果有关各方鼓励网上生鲜菜品交易,扶持几家大型“放心型”、“实惠型”生鲜菜品网络企业,引导市民网上买菜,不久的将来,如火如荼的网购经济这把火,很难说不会蔓延到传统菜市场。到那个时候,在取得治堵、惠民等多赢效果的同时,有关部门该操心与焦虑的,恐怕不再是菜市场周边停车难和交通堵的难题,而是冷冷清清的实体菜市场如何转型升级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