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镂雕云龙象牙笔筒 |
 |
核雕 钟馗骑驴挂饰 |
 |
牙雕 郑小西临刻赵孟頫《仙山峦阁图》 |
□记者 陈晓旻 文/摄 “匠心雕艺———扬州八刻文物精品展”最近正在宁波博物馆三楼民间民俗馆展出。也许你对“扬州八怪”并不陌生,但对“扬州八刻”可能心有疑惑:两者之间有什么关系吗? 其实并没有什么直接的关系。扬州博物馆的专家徐仁雨告诉记者:“正如‘扬州八怪’并不专指书画家八人,‘扬州八刻’是对扬州工艺中涉及雕刻工艺种类的概称,包括漆雕、玉雕、竹雕、木雕、牙雕、瓷刻、石雕、砖雕、骨雕、角雕、核雕、剪刻纸等艺种。”“八”不代表只有8种材料的雕刻,竹、木、牙、瓷、漆、玉、角、骨、核、砖、石、贝、铜、纸等材料都可用来雕刻,“八”寓意“全”、“多”。“扬州八刻”被誉为“刀尖上的艺术”,很多已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 “扬州八刻”之所以出名,跟当地的历史有关。自汉代以来,扬州雕刻艺术随着古城经济发展而日益兴盛。明清时期,扬州的盐商兴起,京杭大运河又经过扬州,一时经济繁荣文风兴盛,文人和盐商们喜欢在文房上雕刻精致的花纹和风雅的内容,便于携带和把玩。 据徐仁雨介绍,“扬州八刻”的最大特点是微雕和浅刻。记者在现场看到展出的一块象牙插牌,是牙刻微雕名家郑小西临刻赵孟頫《仙山峦阁图》之作,画作逼真、文字精细、技艺精湛,象牙大而薄,在灯光下有一种通透之美。而另一件清核雕钟馗骑驴挂饰,亦是精品:不到两厘米长的果核上,雕刻的钟馗竖眉环眼,髭须刺立,手执宝剑作拔剑状,骑于驴背上,方寸之地,塑造出了钟馗出巡时正气浩然、威严无比的判官形象。 此外,“扬州八怪”的书画内容也往往成为“扬州八刻”的雕刻内容。记者看到现场展出的汪士慎梅花图竹手板和黄慎草书竹手板,几乎是原貌的呈现,只是多了几分“以刀代笔”的意趣。 据悉,本次展览展示的扬州博物馆所藏文物90件套,年代自汉至近代,横跨两千年,其中不乏国家三级以上文物珍品。展览到9月18日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