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建钢 13岁的小玲(化名)就读于海曙一所初中,她有个难以启齿的秘密:常尿床。小玲从小就尿床,小时候比较频繁,现在大了,每月还会尿个两三次,为这事,常被妈妈责备。时间久了,小玲越来越自卑,很少和同学一起玩,前几天妈妈给她夏令营报了个名,更是遭到她的强烈抵抗。小玲的父母这才意识到,尿床已经影响到她的心理健康,赶紧带她到宁波市妇儿医院就诊。 7月19日《钱江晚报》 正如妇儿医院张医生所说的那样,年龄≥5岁儿童平均每周至少2次夜间不自主排尿,并持续3个月以上,就可判断为夜遗尿(尿床)。小玲正是得了这个病。可惜,多数父母并不觉得“尿床”是一种疾病,更缺乏就诊意识。张医生说,自己坐门诊的两年里,遇到因为尿床而来就诊的小患者不超过10例。 俗话说:“小洞不补,大洞吃苦”。小孩子“尿床”本来是一种生理疾病,没有什么丢人的。早就应该积极治疗。如果家长不当一回事,孩子慢慢长大以后,很容易就会演变成心理疾病,还影响孩子的健康发育,损失可不是一点点。 说实在的,“尿床”真不是什么大毛病,可是,产生的后果却不小。小玲以此为由,死活不肯去参加夏令营,怕同学发现她“尿床”的秘密,被人家嘲笑。那么,由此推断,将来上大学,乃至参加工作,都会有这方面的忧虑和烦恼。难道一直就这样逃避下去?这个阴影,真的要陪伴小玲一辈子了? 病,在孩子身上;责任,在爸爸妈妈身上。十几岁的孩子还尿床,带去医院看看,问题不就早解决了吗?等到发现孩子自卑,不合群,其实已经晚了。不客气地说,我们许多家长,在孩子的教育方面,存在着许多误区。很多事情,不应该管的,大包大揽拼命管;应该管的,却熟视无睹,放任不管。 你看,炎热的暑假,自作主张替孩子在各类培训班、补习班报名,有的还报了好几门,恶补文化课和各类体育、艺术课,直压得孩子喘不过气来,却根本不顾孩子是不是有兴趣学,有没有能力学。 还有,处于青春期的孩子,存在许多烦恼和忧虑,理应引起家长的高度重视。可惜,对于孩子们的许多疑问,许多家长或者乱说一气,答非所问;或者顾左右而言他,不敢正视问题。这样一个本来可以沟通交流的重要的话题,被轻率地处置,对于孩子的心理无疑会产生负面的影响。 假如我们不切实际,对孩子寄予过高的期望,恐怕不行;忽视孩子的内心感受,不善于倾听他们的呼声,同样不行。实际上,父母和孩子是一起长大的。因此,就像一位名人所说的那样,与孩子“多做好朋友,少做严长辈”,是父母亲应有的担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