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胡珊
实习生 柳欣
通讯员 姜祝捷 陈江波
陈鑑桥村位于姜山镇的东南侧,由6个自然村组成,每个自然村的历史往上追溯,几乎都源自一个家族。去之前,镇里的工作人员告诉我,热心公益在村里是有传统的,祖上留下的牌匾、勒石、家训碑,无不告诉陈鑑桥村人,做事行善,修路建亭,与人方便,是一种美德。
昨天,我在陈鑑桥村想采访这些热心村民,可陈鑑桥村的村支书王福平告诉我,村里有太多热衷于做善事的人,他们都很低调。问了好多人,大家都觉得任何一个人都代表不了陈鑑桥村,因此他们更乐意将陈鑑桥村人作为整体看待。
从“十桥十亭”
和“义学义庄”说起
陈鑑桥村的南面有一幢很独特的水泥建筑,风格很像上海外滩的那些小洋楼。小洋楼的主人是上世纪初在上海滩赫赫有名的“水泥大王”陈磐裁,他是陈鑑桥村人。
关于陈磐裁,后人说得最多的是他致富后不忘家乡,在鄞州乡村出资建造“十桥十亭”,创办“义学义庄”,造福乡里方便百姓的故事。
在陈磐裁的旧居前放着一块石碑,石碑上的字经过风吹雨淋已经失去了颜色,但仍可辨认出这是陈磐裁留给后人的一块“家训碑”。“家训碑”里讲了父母子女、夫妻兄弟之间的相处之道,同时还提到,“对亲族、待长辈要敬重,待下辈要慈爱,待邻舍要和睦,待贫苦亲戚要怜惜,这是治家对于各方的道理。”
“可见,孝亲爱老、勤奋踏实、同村共济,祖先留存下来的家训家规早已在陈鑑桥村人的血脉中流淌。”王福平说。 勒石讲述
捐资助学的故事
与陈磐裁的故居几乎同一时期的,还有一块勒石。勒石位于村里人办红白喜事的“凌家宗祠”内,勒石上长满青苔,已有近百年历史。
勒石上的文字讲述了1920年,陈鑑桥村的乡绅凌仁华因为不忍心看到村里的儿童失学,打算捐资办学的故事。在碑文里,他告诉邻里和自己的家人,决定捐助5000元大洋作为建校舍的启动资金,并把家里40亩土地的收租作为日后入校学童的日常开支,为防自己老后家人变故,因此立碑为凭。
王福平说,凌仁华捐资所建千秋小学位于凌家宗祠西侧,原址尚存,只是改为了民居,但村里老人还有印象。
“老一辈的故事,村里人都知道。也正是这些故事,让热心公益在陈鑑桥村蔚然成风,并延续多年。”
这些年做的好事
都记在长廊上
王福平带着我走到村头,他指着一条通往村文化礼堂的走廊告诉我,这条走廊就是这个月村里的一名企业家资助修建的。在这条走廊的墙上,我发现这些年给村里做过好事、修建过公共设施的村民,都被记录在一块宣传牌上。比如一位应先生,每年捐款5万元给全村60周岁以上老年人,并在修建郁家门头自然村基础设施时捐助2.5万元;一位王先生,在村里修路造河道护栏时捐资10万元,近几年每年给王家埭自然村60岁以上老年人家庭每户500元;一位凌先生,捐款13万元为村里建造了菜场,出资为凌家土耷自然村沿河修建了护栏,在修建凌氏宗祠时出资3万元;一位岑先生,为郁家门头自然村建造老年活动室资助11万元……
王福平说,其实村里热心公益的人并不止这些,宣传牌上记录的只是一部分。对这些村民的善行义举,村民会永远记在心里,以示敬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