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海波 最近在网上看到一篇关于“友善之墙”的文章,说的是去年冬天,伊朗遭受了严重寒潮,加上制裁和经济危机,无家可归者数目急剧上升。为了给这些人提供御寒衣服,一位匿名人士想出了一个绝妙的办法,他在一面墙上安装了很多挂钩,呼吁人们主动贡献保暖的衣服挂在那里,有需要的人可以直接取走,这一做法通过社交网络推送,迅速风行全球。 我不禁想起小区里最近发生的事情,旧衣回收箱里的衣服经常失窃,居民们对此议论纷纷。我虽然没有调查核实过,但猜想偷旧衣服的人大都来自贫困家庭,如果他们手头宽裕,怎会去打旧衣服的主意?据说他们偷去的衣服有的自己穿,有的带回老家去送给穷亲戚,也有的摆地摊卖钱,这种行为道义上是说不过去的,但大家也不要过于谴责他们。 小区里设置回收箱,让居民们捐献旧衣服,然后打包运送到贫困地区,需要投入很多的人力物力,既然如此,不如搭个体面的平台,让有需要的人随意取走,既节省成本,又达到了扶贫济困的目的,效果与初衷是差不多的。 旅美学者南桥写过《呀,美利坚》一书,该书记录了作者在美国的真实生活体验,有批评也有褒扬,里面有篇文章《长脚的书》给我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南桥在散步时发现路边椅子上有一本书,拿起来翻看,扉页上写着“本书并非遗失,而是有意放在这里让人看的,看完后可以继续丢到某个地方,让别人接着看。”他翻了几页,觉得不怎么感兴趣,于是又放回原处。后来他上网查了一下,发现全世界至少有七八十万这样的传书人,他们把自己不需要的书拿出来让它“走动”,发挥余热。 我也曾经当过这样的传书人。某日去参加一场新书首发式,与会者人手获赠一本。书是好书,但不是我喜欢的门类,于是,在回家的公交车上,我在书的封面上写下一行字:你可以带走这本书。下车时放在座位上,哪位乘客喜欢就拿去吧。 除了衣服和书以外,其他有使用价值的物品也可以如法操作。既然我们家里多多少少囤积着一些鸡肋般的物品,既然我们身边有一些人需要二手货,那么不妨开辟一堵“友善之墙”,或者设置一些漂流站,让大家上下班途中随意投放,各取所需,并使之成为一种生活常态,既有利于物品的循环使用,也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