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林伟 通讯员 陈晓众) 这两天,慈溪市民毛祥显开的汽修厂就要上马喷漆项目了。而由于没有满足一个前置条件,毛师傅的这个项目曾没有通过环评审批,并因此被搁置了半年多。 这次能通过环评审批,得益于慈溪市环保局的环评审批制度改革。现在,环评审批不再重复把关其他管理部门的前置条件,只要符合环境功能区化和卫生防护距离等环保要求,即可办理。 去年下半年,毛师傅打算扩大经营范围,增加喷漆、钣金等项目。为此,他到慈溪市环保局去环评审批。但由于土地性质这个前置条件的原因,毛师傅没有通过环评审批。 今年6月的一天,毛师傅突然接到了慈溪市环保局工作人员的电话,告诉他项目环评可以通过审批了。更让他意外的是,这次他去办理环评审批仅用了一天。“放在过去即使满足前置条件,也至少需要20多天。” 作为全省环评审批制度改革唯一的试点县级市,慈溪市今年5月24日开始对建设项目环评实行分类管理,减少环评前置条件,对污染较大的项目仍旧实行审批制,对污染较小的项目实行备案(准入)制。 截至7月20日,慈溪环保审批部门共受理99个项目,实行备案(准入)制管理的项目达52个,审批制管理项目47个。 “对企业来说,今后的环评批得‘少’、‘简’、‘快’、‘省’了。”慈溪市环保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相比原来,建设项目环评审批程序精简,环评前置条件减少。 同时,将环境影响低的项目环评等级优化,部分编制报告书的调整为报告表,部分报告表调整为登记表,费用分别降低为原来的十分之一和五分之一,时间也从45个工作日压缩至12个和5个工作日。 作为建设项目环评管理的重要环节,改革前,竣工环保验收监测由环保部门下属环境监测站监测;改革后,除少数重污染项目外,实行备案(准入)制管理的项目竣工环保验收,由企业自行委托中介机构进行监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