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8版:大讲堂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dlrb
 
2016年07月31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哪怕墙壁门板,皆成画纸 无论天才疯子,任君评说

传奇画家沙耆一生“速写”

  沙耆画作

  主讲人 孙群豪

  

  孙群豪,慈溪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西泠印社社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也是宁波美术馆研究员、西泠印社美术馆顾问。

  近日,去上海拜访沙天行先生。沙先生满头黑发,气质极佳,很是健谈,根本看不出已是八十岁的老人。与他连续聊了四个多小时,沙天行先生讲述了他父亲沙耆的传奇一生。

  沙孟海为其改名“沙耆”

  曾师从徐悲鸿学画

  沙耆原名沙引年,1914年3月29日生于鄞县(现宁波鄞州区)塘溪沙村。1933年就读于上海美专,因参加地下党的外围组织,被国民党拘捕,经沙耆父亲想尽办法保释后,不能再用“沙引年”这个名字,后经族兄沙孟海为他改名为沙耆。

  沙孟海推荐沙耆师从徐悲鸿学画,成为中央大学艺术科旁听生。徐悲鸿发现他的绘画才能杰出,便力荐沙耆出国深造,赴比利时皇家美术学院自费留学。

  沙天行回忆:“我父亲是1936年12月从上海去比利时的。当时比利时皇家美术学院的学制是三年制。我祖父原计划他3年后学成归国,可惜父亲一走竟然是10年,也没见到祖父最后一眼,这成了他终身的遗憾。我是1937年5月出生的,不久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我父亲得知消息后,给我祖父写信要求回国参加抗战。我祖父回信说,像你这样的秀才回来打仗有何用!先学好本领再回来报效祖国也不迟。1946年10月,我父亲从比利时回到上海,当天住在我四伯伯家里。当晚他吵闹得很厉害,乱敲东西,大声吵闹要见我母亲和我,这时大家发觉他的神经不太正常。”

  沙天行说,他10岁那年才第一次见到自己的父亲。1947年初,沙天行在党组织的关怀和精心安排下,从山东解放区出发,由海上通过层层封锁线,回到故乡鄞县沙村与他父亲沙耆团聚。那时沙耆在沙村养病。

  1952年,一个比利时艺术代表团访问北京,一位画家向周恩来总理称赞沙耆的艺术成就。后来,周恩来为此事问徐悲鸿先生,徐悲鸿说沙耆是他的学生,现在在浙江农村,身患精神疾病。周恩来了解情况后,遂通知中央统战部并转告浙江省统战部,每月拨给沙耆生活津贴。

  沙天行说,他父亲从海外带来的几大箱画作,当时先寄存在沙孟海家。1964年沙孟海整理出70多件油画,以沙耆母亲的名义捐赠给浙江省博物馆,但还有大量的手稿、日记之类的珍贵资料,和没有捐赠的一些油画,在文革期间被烧掉了,非常可惜!

  与毕加索一同参展

  画作惊艳比利时

  徐悲鸿曾多次在沙孟海面前夸奖沙耆画得很好,尤其称赞沙耆“着色非常了不起”。徐悲鸿曾在给沙耆的信中鼓励他:“努力!努力!再努力!我对你满怀希望。”

  在比利时皇家美术学院学习期间,沙耆得到巴斯俭院长的亲手栽培。巴斯俭院长也是毕业于皇家美术学院,师从费拉芒大师。巴斯俭在当时是比利时印象派代表人物之一,可谓一代宗师。吴作人是徐悲鸿推荐给巴斯俭学绘画,后成了巴斯俭成绩斐然的得意门生,而今徐悲鸿、吴作人力荐沙耆师从巴斯俭,使沙耆如虎添翼。毕业时,他的高级油画、素描、雕塑成绩均获第一名,并获得“优秀美术金质奖章”,由布鲁塞尔市市长亲自颁奖。

  沙耆和毕加索是交往多年的朋友。1940年春,沙耆和毕加索等著名画家专门创作了精品,参加当时的“联合百年纪念馆联展”。沙耆绘制孙中山画像参加展览,并书写孙中山先生遗嘱“联合世界上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为题。

  1942年,沙耆连续三次举办个人画展。第一次于比利时建国五十周年之际在博物馆内举办个展;第二次在比利时文艺复兴画廊举办画展;第三次在比底格拉地举办个人画展。他的作品《吹笛女》被比利时皇太后伊丽莎白收藏,此事在当时被传为佳话,使得沙耆声名鹊起。但也是在这一年的8月,沙耆在沙布隆圣母教堂第一次精神病发作,被送往医院。1945年,为庆贺二战结束及国内抗日战争取得胜利,沙耆精心绘制了油画作品《雄狮》,以旅比华侨的名义献赠给祖国。

  “疯子画家”隐居老家 画笔流露动人乡愁

  1946年10月,沙耆因精神疾病再度发作,在中国驻比使馆的安排下回国。沙耆回国时,除了带回几大箱共数百幅画作,身无分文。他最迫切的愿望是尽快在上海举办一次盛大的个展,其画展广告当时已见报端。不幸的是内战又起,他在码头甚至未能见到阔别十年的妻子和从未见过的儿子,便匆匆回到老家。

  徐悲鸿得知沙耆回国,就去信想聘请他为北平艺专教授。从沙耆所留下资料和手稿中发现,沙耆是接受了徐悲鸿的邀请,但因病情严重而未能成行。他最终回到鄞县塘溪沙村老家,由亲人照料。

  当时,他的堂兄弟个个都是人物,而发病状态下的沙耆的一些应酬画作的落款为“省主席沙耆”。不过,“疯子画家”沙耆并没有像坊间传说的那样流落街头:一根稻草绳系一件破棉袄,疯疯癫癫的样子。他很爱干净,喜欢西装革履,很绅士。沙天行说:“有次法国大使馆请他参加一个宴会,我有点担心他在宴会上失态,结果令我吃惊的是,他西装笔挺,拿着一个酒杯应付自如,偶尔点头微笑,用法语给人打招呼,根本看不出他是个精神病患者。”

  从天风堂珍藏的沙耆水墨画来看,这些画作大多为上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的作品。那时正是沙耆被世人误认为“流落街头”的时期,甚至有人以为他早已离开人世。其实,他是隐居塘溪沙村,失去了与外界的联系。但他手中的笔一天也没有停过,除了绘画,还是绘画,纯粹的艺术已是他的生命。行走在乡间,与农民在一起,只要有地方可画可写,不管是墙壁、门板、报纸、杂志、信纸等,都画上写上。他以一个“疯子画家”的绘画语言,把周围发生的一切记录了下来,以乡村生活为题材创作了《耕田》《插秧》《放牛》《钓鱼》《担水》《乘凉》《磨米粉》等大量作品,留住了乡村的记忆,也为后人留下一笔丰厚的文化遗产。在《东钱湖风景》《春到钱湖》《韩岭秋色》等油画作品中,则可以发现沙耆是多么热爱故乡,乡间的一草一木在他的心间有着深刻的记忆,他的画笔中流露出挥之不去的乡愁。

  上世纪80年代初直到90年代末,沙耆居住在学生余毅家中,由余毅一家精心照料。84岁那年,沙耆由于脑梗阻被儿子接往上海住院医治,他从此放下了手中的画笔。

  身后获得极高评价 作品可与梵高比肩

  沙耆生前根本想不到,自己身后居然会如此辉煌。隐居老家养病的时候,他很自信、自尊,希望得到别人尊敬,一壶酒、一包烟可以换他一张画,叫他一声“省主席”也会高兴上一阵子。他坚信自己的画以后会很值钱,因此不允许别人轻易将画送人,但他绝对想不到,他的画被拍卖市场拍到几百万元甚至几千万元。

  1980年,沙孟海提议将赠给浙江省博物馆的沙耆画作拿出来,举办《沙耆画展》。1983年,画展如期在浙江省文化会堂举办,沙孟海、吴作人分别为画展题写展名。9月,应中国美协及首都博物馆邀请,沙耆画展在北京展出。徐悲鸿夫人廖静文专门前往参观画展,她动情地说:我记得徐悲鸿当时写信邀请沙耆去北平艺专当教授,一直等着他来,可以说望眼欲穿,可再也没有等到,因为沙耆生病了。

  沙耆画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获得学术界、美术界的高度关注和肯定。

  中央美院冯法祀教授在九十高龄时曾说过:“他的油画就是放在世界任何著名的博物馆也绝不会逊色,他的作品可与梵高、塞尚等西方油画大师相提并论。”

  2005年2月15日,沙耆在上海田林医院病逝。

  2014年,纪念沙耆先生诞辰100周年系列活动在他家乡宁波隆重举行。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