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2版:文 娱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dlrb
 
2016年08月01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组建一年 首次参赛

宁波市合唱团获国家比赛金奖

  宁波合唱团在比赛中。

  □记者 陈爱红 通讯员 陈敏健

  

  来自全球44个国家和地区的238支合唱团共11000余名合唱爱好者近日齐聚北京。昨天上午,第十三届中国国际合唱节在北京温都水城的国际会议中心落幕,凭借对《那茶那塔》《羊角花开》和《Bonse Aba》三首作品的完美演绎,宁波市合唱团在强手如林的成人混声组比赛中获得金奖(A级合唱团)。这是宁波市合唱团组建一年来首次参加比赛,该奖项也是我市各类合唱团近年来取得的最好成绩。

  创办于1992年的中国国际合唱节,是目前中国唯一的国家级合唱类艺术活动,也是中国举办的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国际合唱艺术盛会。本届合唱节由7名国内外知名合唱专家构成的专家组(其中5名来自境外),对所有专业和非专业合唱团体进行现场点评及辅导。合唱节根据“评测体系”的要求和标准,将各合唱团体艺术水平设定为A、B、C、D四个级别。凡经过专家组评测后获得A类称号的团队,有资格得到由组委会推荐代表国家参加国外合唱艺术节的机会,其指挥将获得在当年举办的合唱指挥大师班免费培训资格。测评称号两年有效。

  宁波市合唱团是宁波市文化馆直属团队,组建于2015年7月,由一群热爱合唱艺术、有一定声乐造诣的爱好者自愿组成。比赛现场评委、中国歌剧舞剧院常任指挥、中央音乐学院指挥系兼职教授姜金一教授给了宁波合唱团这样的点评:“三个作品选择得很好,演绎得也很好,又连贯又有自己的想法。乐句与乐句之间的衔接、乐句的处理及长气息的处理都很贴切。三个作品的动作设计非常好,没有多余的东西,很好地表达了作品的内涵。你们将会是南方地区一个优秀的合唱团。祝贺你们!”

  近几年来,合唱作为建设文化大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市得到迅速发展。合唱的形式也逐步趋于多样化。既有社区文化与企业文化的群众歌咏型,也有提高和加强素质教育的音乐普及型,更有严谨表现声乐艺术的高雅艺术型。合唱的普及面广、参与人数多、影响力大,对建设和谐社会的作用已逐步显现,大大丰富了我市文化市场与艺术形式。此次宁波市合唱团取得如此可喜的成绩,将对我市正在开展的全民艺术普及和“音乐之城”工程的打造起到积极作用。

  相关新闻

  宁波草根合唱团拿到银奖

  队员平均年龄超过60岁

  本报讯(记者 房伟 实习生 辛明芝 通讯员 沈颖) 在第十三届中国国际合唱节的238支参赛队伍中,除了获得金奖的宁波合唱团外,还有一支宁波队伍获得了老年混声组银奖(B级合唱团),他们就是大赛邀请的唯一一支社区合唱团———招宝山街道总浦桥社区合唱团。

  “作为合唱团的陪伴者和见证者,我为团员们16年的付出和坚持感到骄傲和自豪!”记者昨日第一时间联系上还在北京的总浦桥社区党总支书记郑时梅,她仍激动万分。要知道这支合唱团成员全是业余选手,且平均年龄已超过了60岁。

  郑时梅向记者介绍说,合唱团团员由来自各行各业的退休居民组成,95%是音乐界的“小学生”,但由于社区重视文化发展,团员参与热情很高。

  担任合唱团指导老师的赵人辉告诉记者,2009年他从第一任指导老师吴艳芬手里接过“接力棒”成为常任辅导老师,有时候会对他们并不“专业”的演唱而“抓狂”,但一路走来,却始终未曾想过要离开这群可爱的老人。“别看他们很多都已经六、七十岁了,但一唱起歌来,劲头十足,有时候为了将一个音发到完美,他们可以持续不断、反复练习一遍又一遍,却不喊一声累。这种毅力让人钦佩。”

  在本届中国国际合唱节老年混声组决赛现场,总浦桥社区合唱团演绎了《不了情》《龙的传人》和《去一个美丽的地方》三首歌曲。其中,蕴含内敛滋味、考验各声部控制协调的《不了情》是难度最大的一首。“虽然我听不懂中文,却仿佛在你们的认真、努力、共鸣的声音中读懂了一个唯美的爱情故事。”来自美国的音乐教授、合唱指挥大师班成员上官贤瑜赛后这样点评。 

  “以‘合’取胜,‘和’最动人。”郑时梅说,“我们展示的是艺术、歌喉,也更是一种社区居民和谐的精神。成绩只能代表过去,未来,这支社区合唱团还将走得更远,在更高的舞台上唱出‘草根居民’最动听的合音!”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