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胡珊 实习生 柳欣 通讯员 吴莺莺 住在鄞州洞桥镇王家桥村的李华康夫妇,两人没上过学,不识字,相亲的时候两人都还小,婚姻大事是父母订下的。可偏偏是这样成就的婚姻,两人却相亲相爱平平淡淡过了一辈子,到老了,感情更加坚固。 父母感情好,李华康夫妇的一子一女也家庭幸福。如何经营婚姻,仿佛写入了他们DNA代码,也遗传给了子女。今年是他们的金婚纪念,关于幸福,有什么密码吗?昨天,在他们住了一辈子的简陋平房里,两人娓娓道来。 携手走过50年风风雨雨 李华康老人今年74岁,老伴王春娥小他6岁,两人第一次见面是在53年前,经由王春娥表哥介绍得以相识。 关于53年前的第一次约会,仍像一颗珍珠一样,在王春娥的记忆里闪闪发光。“那个时候我十七岁,他带我到宁波市区逛街,一人买了一张船票,从南塘河坐到濠河,那个时候船票要五分钱……”王春娥边说边忍不住微笑,坐在旁边的李华康也不插话,只是默默听。“逛到中午,肚子饿了,两个人摸摸口袋,囊中羞涩,舍不得花钱进餐馆,他就在东门口的一个包子铺,花了2分钱买了2只淡包,一人一只分享。” 这次约会他俩总共花了一元钱,其中包括李华康送给王春娥的一件花毛衣背心,而当时李华康工作一天只赚六毛钱。“当时对他印象还蛮好的,觉得他这个人实在,值得托付。” 这之后再过了几个月,他们举办了婚礼,正式成为夫妻。两斤毛线、一件缎子旗袍、一件呢大衣和一条全毛裤子,这是李华康当时的聘礼,王春娥记得清清楚楚。 幸福是清贫生活里的两只鸡蛋 在清贫的日子里,两人虽为经济发愁却鲜有争吵,用脉脉温情点亮了那段艰难灰暗的时光。在女儿的记忆里有这么一件事。有一年正值李华康生日,王春娥拿出家里仅剩的两只鸡蛋放在饭锅里蒸熟了,当作生日礼物。饭桌上,李华康自己吃了一个,另一个鸡蛋则被他偷偷藏到了兜里。到了晚上睡觉时,他才拿出那个鸡蛋塞到王春娥手里,“我吃过了,你也吃一个吧!” 两人相扶相持走到花甲古稀,迎来了人生中最快乐的时光。由于有劳保,还有房租收入,身体也健康,子女也都成家立业,李华康夫妇终于可以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事情。 李华康种了一些桑葚,每年5月份,他最喜欢站在田头,看着城里的年轻父母带着子女来他的地里摘果子拍照。每天晚饭后,他还会找村里志同道合的好友,拉拉二胡,切磋琴技。王春娥则平时没事会到儿子的工厂打点“零工”,自己还会绣十字绣。 老两口还不时去外边旅游,他俩一起去过北京、云南,今年出国去泰国玩了七天,还寻思着有机会就到台湾去走走看看。“这是我一辈子最惬意的一段时光。”李华康说。 幸福的能力也遗传给了子女 父母的相处之道,对李华康的子女影响巨大。他们的女儿在一家学校当老师,儿子在村里开了一家塑料加工厂,夫妻之间感情和睦,也是出了名的。 “记忆里,父母也会因为琐事而争吵,但从来没有冷战过。”女儿李叶仙说,“我妈妈是个很谦和的人,我爸爸也心里藏不住事,有事都会当面讲清楚,第二天就又和好如初,事情最终谁有道理谁说了算。” 在家庭事务的处理上,两个子女也学李华康夫妇,处理尽量简单化。“我像我爸妈一样,有什么事情一定和丈夫当面讲清楚,不往心里去,也绝不把情绪带到第二天,因为冷战对感情的杀伤力太大了。”李叶仙说,“婚姻就像一个脆弱精美的瓷盘,就算不去磕碰,时间也会在上面留下细纹,再不细心呵护,没准哪天就裂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