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建于1930年的天孙阁藏书楼,现为青云村农家书屋。沈潇潇 摄 |
□沈潇潇 一个村因一座牌坊而名,它就是宁波市十八个“中国传统村落”之一的奉化萧王庙街道青云村。据《泉溪孙氏宗谱》载:明弘治十八年(1505),村人孙胜进士登第,官至刑部主事;弘治二十五年受皇帝赐封,在村中修建了一座“联步青云坊”,坊名取唐诗人岑参《寄左省杜拾遗》诗中的“联步趋丹陛,青云羡鸟飞”之意,从此村名也由原来的泉口改为了青云。 我在该村的青云路口看到了这座牌坊的遗迹———硕果独存的一截约高三米的石柱。牌坊是浸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建筑,我曾在一篇短文中这样写安徽西递古村口的那座牌坊:“在一片青山绿水中是那样孤独和桀骜地挺立着,如同一个背时的末路英雄,向着来路守望着远去的中世纪文明。”而眼前的这截石柱有如一个原点,由此逶迤开去的是青云村孙氏家族崇文家风的悠长脉络。 孙氏始祖自唐时择居泉溪之东,至宋代时形成村落。因地处泉溪与剡江的交汇处而初名泉口,至今孙姓村民仍约占青云全村人口的七八成。经过数百年的能量蓄积,到明弘治年间,村人孙胜一举考中进士,官至刑部主事,可谓是青云直上。但官场如烟云,孙胜主事刑部时有何作为,在后人眼中早已渺茫。而他的嗜书好读和他当年在村中筑竹庄书屋,却还在许多孙氏后人中口口相传。他以书屋为名的著作书目《竹庄集》、《竹庄诗话》也留存在厚厚的孙氏宗谱里。这就像联步青云坊已年久坍塌,但到底还有石柱在。 孙胜的青云坊在家族中树起了一根高高的文化标杆,自他以后,青云孙氏便与书香结下不解之缘,文风大盛。至明万历十年(1582),村人孙能传再中进士,他不仅与前辈孙胜官至平级(工部员外郎),还与孙胜一样嗜书如命,在村中筑有云村书屋。同时,他还是颇有建树的目录家,曾编校内阁藏书,且著述较多,其代表作《益智编》与《智品》、《智囊全集》、《经世奇谋》被称为“四大智书”,其全译本于2000年由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他的《剡溪漫笔》颇具历史文献价值,在1987年由中国书店影印出版。孙能传在中国书香中有着自己的一缕气息。 到了清代,村人孙上登于乾隆十一年(1746)创办了湖澜书塾。他藏书教学之余还编纂修订、刻印了内容涉及经学儒释道、五音六律、饮食等诸方面的《重订初学行文语类》,作为塾学“教科书”而流行一时。除了湖澜书塾,村内还先后或同时设有崇文书塾、培文书塾、仰山书塾等。清光绪二十年(1894),孙氏族人孙锵在当年科举中以探花(仅次于状元、榜眼,即第三名)及第。孙锵一生对藏书读书情有独钟,在村中建有藏书楼,因追慕晋孙蔚聚书七千卷而号“七千卷楼”,清代大学者俞樾为之题写楼额,名重一时。孙锵晚年寓居上海,又在爱俪园筑“十二万卷楼”,所藏书大多是四库全书未收之秘籍。值得一提的是,这位晚清进士还于光绪二十八年自办专招女生的学馆,一时“远近女子竞相崇,奉巾帼之内亦遂若有曰师曰弟子”,成为奉邑女子教学之先行者。 到了民国时期,青云村又出了个至今仍广被村人传诵为“鹤皋先生”的社会贤达。孙鹤皋早年留学日本时追随孙中山先生致力反清,历任上海泸军都督参事、广东中国银行协理、东北军副司令、东北新军司令等职;北伐期间,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参事、武昌海关监督等职。北伐胜利后任津浦铁路局局长等职。后弃政从商,抗战胜利后任大来商业银行董事长。孙鹤皋不忘造福桑梓,如修建孙氏宗祠,筑剡江塘,建长寿医院等,其中有1930年建成的天孙阁藏书楼,藏书5000多套(册),其中有散失的天一阁藏本。天孙阁位于今青云路80号,在孙氏宗祠诒燕堂的左侧,三开间二层楼,由当时的上海孙裕生营造厂建造,建筑工艺考究,现保存完好,是奉化市文物保护单位,惜其藏书已在日侵时期散失。 “剡水径泉口,文澜绕竹庄。吾宗多绩学,此地有储藏。”清代村人孙事伦的诗句,是青云村文脉悠长的形象写照。而孙事伦本人就是一位饱学诗书的名士,除了诗文,他在医学、医史文献的研究方面也有颇有造诣,今人所编的《宁波中医药文化史》就有他的一席之地。泉溪孙氏名人辈出,因限于篇幅不再一一赘述。 青云村作为有着深厚文化积淀的千年古村,保护区内民居多数是清末民初的传统建筑,类型有民居、祠堂、藏书楼等。自明代以来,此地是浙东重要的贸易集市之一,经济繁荣、民众富庶,再加上文气昌盛,民居不乏精致典雅之作。相形之下,联步青云坊所遗存的一截石柱就显得寒碜了,但在我眼中它却是一种轩昂的精神象征,因为在它的背后我看得见一位位孙氏先贤的挺拔身影和一代代孙氏传人对书香的一往情深。像这样的牌坊,哪怕只是残存的遗迹,也是青云村最高贵的装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