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7版:大讲堂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6年08月07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文徵明和他的“朋友圈”

  主讲人 张蔚星

  

  张蔚星,现供职于南京博物院古代艺术研究所。中国科举博物馆特聘研究员、鉴定故问,民革江苏省委文化艺术委员会成员。近日,张蔚星受邀在市图书馆天一讲堂做讲座,题为《“明四家”绘画艺术》。

  明四家,是指四位著名的明代画家:沈周、文徵明、唐寅和仇英。因苏州为古吴都城,有吴门之谓,四人均属吴郡人,所以又称为“吴门四家”。吴门绘画是明代绘画的一个高峰,标志着明代绘画独立面貌的形成。

  文徵明(1470-1559)与唐寅(1470-1523)同年,沈周(1427-1509)比他们年长43岁。文、唐二人都曾求学于沈周。

  沈周:吴门画派之祖,文徵明的老师

  沈周,是明代中期文人画“吴派”的开创者,尤以山水画的创作最负盛名。在花鸟画上,开水墨大写意派,为后来的陈淳、徐渭奠定了基础。

  他进一步把诗风与画格相结合,使所作之画,更有诗情画意,弘扬了文人画的传统。他还是苏州当时书画收藏的名家,在诗文方面也都有很深的造诣。正是因为这些方面的原因,他才被后人推为吴门画派之祖。传世作品有《庐山高图》《水乡泛舟图》等。

  沈周没有参加过科举考试。他16岁的时候到过南京,他对外说自己给自己算了一卦,这一卦有一个字叫“遁”,于是他说我要逃离官场。果然沈周一生没有做官。沈周自号白石翁,也叫石田。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叫石田?那是种不出来庄稼的极其贫瘠的田。沈周自号石田,是自谦他的资质、天赋很差。

  沈周是一个非常宽厚的人。他家是大地主,很有钱,他收藏了很多名画,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富春山居图》。这幅画后来居然被沈周的一个朋友私下卖掉了。这个朋友不久就死了,别人拿了这张《富春山居图》请沈周题跋,沈周很悲伤,但照样题跋。他说“这张画是我的,是我借给一个朋友,但他儿子卖出来了”。但他一直没有说是哪个人借的。

  沈周当时已经是一流的大艺术家。祝枝山曾经讲,沈周的画是不能挂的。为什么不能挂?不是说内容、题材不好,而是模仿的人太多。苏州当时没有专门画廊,但是古玩店有,沈周的画只要中午挂出来,下午就会有五六幅赝品出来,两个月之后上千幅出来,说明他的画如此受欢迎。

  文徵明:吴门画派领袖人物

  文徵明是沈周的同乡,也是其学生。文徵明的书画造诣极为全面,诗文书画无一不精,人称“四绝”。绘画以山水画成就最为突出,他的山水画在中年以后形成独特的绘画风格,以工稳细密见长,“粗沈细文”成为中国美术史上的双璧,他的青绿山水在前人的基础上加以变化,古雅沉厚,内容多表现幽雅深静的自然境界。他画的兰、竹也充分发挥了书法的技巧,做到了书画同源,带有较浓的文人书卷气,成为继沈周后的吴门画派领袖。主要画作有《万壑争流图》《古木苍烟图》等。

  史料记载文徵明7岁才能站立,11岁方能清晰开口说话,但他父亲非常淡定,安排儿子跟李应桢学书法,从沈周学画,跟都穆学诗,跟吴宽学文法。文徵明很努力,每日晨起,先要写两千字《千字文》再下楼盥洗,然后读书作画会友,数十年如一日。最初他刻意临习宋元诸家,及至悟出笔意后,又追宗钟繇、“二王”、欧阳询、黄庭坚等名家书艺,尤擅长行书,小楷更是享有“明朝第一”的美誉。文徵明20岁左右得沈周亲传,前后长达20年之久。沈周对文徵明倾囊相授,爱重有加。    

  文徵明素以人品高洁在文坛备受崇敬。严嵩有一次对工部尚书顾璘发牢骚说,我严嵩路过苏州,文徵明怎么也不过来拜望呢?还有一次,唐寅有一次故意捉弄文徵明,众文士画友相约在苏州石湖荡舟,喝到酒酣耳热时,唐寅让先藏在船舱中的妓女出来为文徵明敬酒。文大惊,忙告辞,急得甚至要跳湖,众人无法,只得另雇一条小船放他先走。然而清高之余,文徵明又很宽厚。他和老师沈周一样,从不打假,只要有人上门求鉴定,他一概说真,没有钤印的还帮忙盖上。

  文徵明从20岁开始参加科举考试,可直到54岁还是一个童生,先后考了12次都没有考取。当时,相当于组织部副部长的朝延官员看不下去了,向嘉靖皇帝上了一个奏折,说国画大师文徵明已经参加了十几次科举考试了,但是每次都名落孙山,他对国家的赤诚我们也看到了,是不是让他直接进公务员体系算了?嘉靖皇帝同意了。

  文徵明被授“翰林院待诏”,参加修编《武宗实录》,每日面对各种乏味的事务文书,还遭受他人的排挤。他在北京待了3年半,接连写了3封辞职信,终获准还乡。

  唐寅:人称“江南第一才子”,文徵明之友

  唐寅号称“江南第一才子”,也是全能画家。唐寅最初拜沈周为师,后拜周臣。民间关于他的传说很多,但在中国美术史上,唐寅是靠他的作品而不是传说站住脚跟的。他将南宋院派山水画南宗化,融会南北画派;兼采元人画法,集众之长自成一家。主要作品有《事茗图》《秋风纨扇图》等。

  唐伯虎从小非常聪明,用现在的话来说属于学霸。他是绝顶的聪明,又绝顶用功。明史上记载,唐伯虎他家是开酒店的,是一个大酒店商的儿子。他在15岁的时候居然出门不认路了,所有邻居都觉得奇怪。为什么?因为唐伯虎读书太用功,有一年没有出过门,连路都不认识了。

  唐伯虎30岁进京考试。据我们考证,他自己考得很好,但可能也代别人写了一个卷子。这个问题就大了,从此他失去了公务员考试资格。封建时代对科举管得非常严,唐伯虎被革黜,意味着他这辈子没有政治前途了。

  此后他就开始画画,唐伯虎最早是和沈周学的。沈周就跟他讲,看来你这个画风不像我。沈周这个人很宽厚,如果是我的话,一般人收到唐伯虎这个学生肯定是不会往外推的,因为唐伯虎是一个旷世奇才。他认为唐伯虎的画风更像他的老朋友周臣,就把唐伯虎推荐给了周臣。

  唐伯虎只学了半年时间不到,基本上就达到了周臣的水平。大家都知道,一般都是学生给老师代笔。然而,周臣后来给唐伯虎代笔,为什么?当时唐伯虎当时的画的价格已经远远比周臣高了。这大概是中国绘画史上唯一的老师给学生代笔。周臣说了一句话,这句话成为中国绘画史上的名言,他说,我只少读三千卷书,我唯一不如他的就是没有读过很多书。

  仇英:文徵明专门请他临摹古画

  “明四家”中的仇英与前三人不同。他出身工匠,早年为漆工,兼为人彩绘栋宇,后从而业画,仿制古画可以达到以假乱真的程度。他依靠超人天赋和异常勤奋终成一代宗师,绘画尤擅工笔人物与青绿山水,特别在青绿山水方面,堪称明代第一家。主要作品有《临萧照高宗中兴瑞应图》《临宋元六景图》等。

  文徵明、沈周和唐寅都有诗文集传世,仇英不仅文集没有,而且他在画中从来不题字,只题仇英或者题仇实父。仇英为什么不多提两个字呢?很简单,因为仇英没有读过书,几乎是一个半文盲。

  文徵明家有很多古画,他正想找人临摹,发现仇英这个漆匠临摹得又快又好,后来就让仇英在家专门临摹古代书画。仇英就由一个漆匠变成一个高级的书画复制家,一生复制了很多中国古代名画。很多宋代的画现在看不到了,我们只能看到仇英的临本,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转折。如果没有文徵明,仇英可能在历史上顶多是个有名的漆匠而已。

  在文徵明这边,仇英认识了很多人,包括唐伯虎。后来他居然也拜周臣当老师。仇英画画有一个特点,他要绝对的安静,每天定时有人给他送饭。他把自己完全处于一种无思无虑无感的状态,所以他的画极其精微。我个人认为仇英的绘画是最具有西方绘画的肌理效果和色泽感的。徐悲鸿就称仇英是中国最伟大的画家,因为仇英的画符合徐悲鸿先生的标准,就是在物像的刻画上非常细致。记者 陈晓旻 整理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